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西藏建築

西藏因其文化與地域而顯得神秘。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西藏建築必然受到人們情感與心態的影響,這些情感與心態源自特定的自然環境與歷史積澱。作為長期生活在高原上的堅韌民族,西藏的建築特色不僅共享高原上其他民族建築藝術的共性,更展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建築形式上,它順應環境,將不利因素轉化為契機與創新。無論是材料、形狀還是色彩,都與周圍環境高度契合,彷彿從中自然生長而出,充滿人情味與生命節奏。在傳承過程中,西藏建築也保持了獨特的風格。這些富有特色的建築吸引了大量遊客的目光。

歷史上多樣的西藏建築形式

西藏建築歷史悠久,可追溯至4500年前。西藏建築的佈局豐富多樣,形式各異。

在吐蕃時期,建築多為多層塔樓堡壘,常依山而建,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並帶有堡壘風格。最傑出的代表是布達拉宮——它建在紅山山脊的關鍵位置;設有城牆和四座大門,每座門上都有瞭望塔;宮殿屋頂插有刀劍以顯示威嚴,並纏繞綵帶;國王與妃子的宮室之間設有銀橋。這些都體現了布達拉宮作為軍事堡壘的特點。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建在紅山山脊上。

另一種建築形式是石窟。石窟深而小,與世隔絕,有助於冥想與思考,是早期寺廟的常見風格。例如,布達拉宮對面的帕盧布克寺便是如此;而帕邦卡寺的塔基據說是松贊干布學習藏文的地方。大昭寺的內部佛龕模仿了石窟的佈局。布達拉宮最古老的大殿——法王洞,也是吐蕃時期的石窟。

布達拉宮內的法王洞,實際上是一個洞穴。
布達拉宮內的法王洞——實際上是一個洞穴。

吐蕃王朝滅亡後,建築以平原/河谷/懸崖上的堅固夯土堡壘為代表,例如薩迦南寺和江孜宗山城堡

自清朝以來,西藏進入和平時期,堡壘式建築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寬敞舒適、帶有庭院和花窗的貴族莊園。其中,江孜的帕拉莊園是傑出代表。寺廟不再發展為城堡,而是成為宏偉美麗的建築群,例如哲蚌寺色拉寺等。到清朝中期,園林建築也出現了。羅布林卡是森林、水景、寺廟與宮殿的完美結合。

羅布林卡花園
羅布林卡是森林、水景、寺廟與宮殿的完美結合。

此外,民居建築的形式也豐富多彩。藏南河谷的碉樓、藏北牧區的帳篷屋,以及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結構建築,各具特色。

木屋
林芝的木屋。

西藏建築的四大特色

西藏建築體現了四大獨特特色:1. 注重堅固與靈活。例如屋頂的風馬旗不僅具有宗教意義,還能為房屋增添一抹靈動;2. 重視色彩搭配。無論是木椽還是家具,色彩鮮豔且設計成各種圖案。3. 佛壇是最潔淨的地方,當然位於最尊貴的位置。即使在帳篷中,唐卡佛像也高高懸掛。4. 充分利用自然光,讓其發揮照明和取暖的作用。

為了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並確保安全,傳統西藏建築的結構始終穩定堅固,通過加厚牆壁和增加建築高度來實現。布達拉宮最厚的部分約5公尺,桑耶寺主殿的牆壁厚0.4公尺,而楚布寺的牆壁厚0.3公尺。加厚的牆壁使建築非常堅固。

布達拉宮入口處的牆壁厚4公尺。
布達拉宮入口處的牆壁約厚4公尺。

西藏寺廟主要以紅色、黃色、白色和黃褐色為主。布達拉宮的表面色彩以此方式著色,以紅色為中心,不僅具有鮮明的裝飾效果,還有深刻的宗教意義。其他建築也遵循上述方式。除了紅色,黃色建築也意味著重要。許多著名僧侶和活佛的住所或重要宮殿都是黃色的,這類建築通常位於整個建築群中非常突出的位置。

羅布林卡的外牆——達賴喇嘛的夏宮。
羅布林卡的外牆——達賴喇嘛的夏宮。

西藏民居建築外觀常為白色。門窗通常裝飾有梯形的黑色邊框,象徵「牛角」,據說能為人們帶來好運。有人說黑色吸收陽光,也有人說它能驅邪。

窗戶
西藏民居建築的窗戶通常裝飾有梯形的黑色邊框。

佛殿通常設置在每個寺廟建築群的中心,顯示其尊貴的地位。在西藏居民的室內裝飾中,最精緻的是每個家庭的「祈禱室」,房間的牆壁和柱子都精心裝飾,繪有傳統圖案。

西藏建築的採光是通過門、窗、天井和走廊實現的。通常,窗戶上部有兩到三層層層疊疊的飛簷,上層是一個小簷篷。這種設計使夏季的陽光只能照射到窗台,室內仍處於陰影中,為人們帶來涼爽感;而冬季的陽光可以照射進屋內,為人們帶來溫暖。牧區的西藏帳篷頂部有天窗,可用於通風、採光和排煙,甚至可以在雨天遮蓋。

以上所有獨特而美麗的建築形式與風格,將雪域高原的壯麗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賦予人們原始質樸與粗獷之美。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