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藏傳佛教僧帽

談到西藏,總離不開宗教話題。西藏是個擁有1700座寺院的廣大宗教區域,主要信仰為佛教分支之一的藏傳佛教。當我們深入探討藏傳佛教時,會注意到有些僧侶戴紅帽,有些戴黃帽。這代表什麼意義呢?其實它們象徵藏傳佛教兩大主要教派——寧瑪派(紅帽系)格魯派(黃帽系)。除了教派區別,不同職位的僧侶所戴僧帽也各不相同,常見的有蓮花帽、班智達帽、扇形帽與小帽等。

藏傳佛教僧帽主色:紅與黃

格魯派僧侶戴黃帽,寧瑪派僧侶戴紅帽,噶舉派僧侶夏季則會戴白帽。

格魯派(黃帽系)

格魯派僧侶佩戴黃色僧帽

格魯派是中國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藏語中「格魯」意為善規,該派強調嚴守戒律而得名。此派僧侶佩戴黃色僧帽,故又被稱為黃教。

創始人宗喀巴原屬噶當派僧侶,因此該派也稱為新噶當派。14世紀時,宗喀巴曾師從薩迦派、噶舉派等西藏主要教派。因應當時藏傳佛教戒律鬆弛與寺院生活腐化的現象,他推動宗教改革,主張僧侶應嚴守戒律、不務農事、不婚嫁,並強化寺院制度管理。

在修行方面,他主張顯密並重、先顯後密,注重經教與因明學等,以此作為解脫苦痛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黃教實施活佛轉世制度,最著名的包括班禪喇嘛、達賴喇嘛與帕巴拉活佛。

寧瑪派(紅帽系)

寧瑪派僧侶佩戴紅色僧帽,故又稱紅教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四大傳承之一。因該派僧侶佩戴紅色僧帽,故又被稱為紅教。

相較於另外三大傳承(白教—噶舉派、花教—薩迦派、黃教—格魯派),寧瑪派是歷史最悠久的古老教派。「寧瑪」在藏語中意為「古舊」——「古」指其經典傳承可追溯至公元8世紀,「舊」指其部分教義儀軌源自吐蕃時期的舊密咒。

寧瑪派與西藏本土的雍仲苯教關係密切。公元8至9世紀,密宗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並以父子相承方式流傳。當時密宗的神秘特質與早已深入藏族民間的雍仲苯教極為相似,兩者遂逐漸融合。

紅教主要以密法修行為主,其思想近似漢傳佛教的禪宗,強調明心見性。現今紅教不僅流傳於中國藏區,在印度、不丹、尼泊爾、比利時、希臘、法國和美國等地也有傳播。

藏傳佛教僧帽種類

根據藏傳佛教僧帽的外觀,可分為蓮花帽、班智達帽、扇形帽與小帽四大類。這種分類方式能更直觀地展現僧帽的造型特色。

蓮花帽

蓮花帽

蓮花帽主要以藏羊毛製成。帽頂微彎,帽緣上翻,前部開口,形似蓮花。僅有寧瑪派的高階喇嘛能佩戴此帽。蓮花帽尺寸大小不一,帽上裝飾多寡依寧瑪派各傳統而異。

其中,蓮花生大師所戴之帽稱為「貝瑪帽」,也稱薩霍爾班智達帽,因由薩霍爾國王獻給蓮花生大師而得名。

此帽分兩層,象徵金剛乘的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三處帽尖代表佛的三身;五色紋樣象徵五色果;日月圖案代表方便與智慧雙運;藍色帽緣象徵永恆誓願;冠頂象徵禪定堅不可摧;鷹羽裝飾則代表無上佛法。

班智達帽

班智達帽

班智達帽是藏傳佛教最常見的僧帽類型,最早由阿底峽尊者傳入藏區。其特徵是圓尖頂,帽側有長垂邊遮蓋雙耳與肩部。班智達帽分為班延與班同兩種:精通十明的僧侶戴班延帽,精通五明的僧侶則戴班同帽。兩種帽型相似,但班延帽的垂邊較長。帽頂高尖象徵無上中觀正見,雙側長垂邊代表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

在西藏主要寺院中,所有堪布(高級佛學學位)、上師(梵語指特定領域的導師)與鐵棒喇嘛(負責宗教事務者)通常會佩戴此帽。格魯派僧侶有時會將長垂邊披在背後佩戴,寧瑪派僧侶則戴紅色班智達帽。

佩戴黃色班智達帽是宗喀巴大師創立的傳統,因黃色特別代表僧侶戒律。宗喀巴要求僧侶戴黃帽以嚴守戒規,此習俗自此被格魯派僧侶沿襲。

扇形帽

扇形帽

扇形帽是藏區特有的帽型。帽體高聳寬大如扇,帽緣兩側有垂帶飄至肩部或更低處。帽內外側代表西方極樂世界,頂部冠纓則象徵千佛。

扇形帽分為卓瑪與佐魯兩種,形似雞冠。兩者區別在於卓瑪的冠纓緊密相連,佐魯的冠纓則呈散開狀。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中,普通僧侶戴佐魯帽,執事僧侶戴卓瑪帽。札什倫布寺修習密法或持有學位的僧侶戴卓瑪帽,其餘僧侶戴佐魯帽。布達拉宮與札什倫布寺僧侶所戴卓瑪帽的頂部微彎,冠纓略為散開。

噶舉派日常宗教活動中,僧侶會佩戴卓瑪或佐魯帽。重大儀式時則需佩戴形如孔雀開屏的特殊帽型。其他教派不同階層僧侶的戴帽規範與三大寺基本相同。

小帽

小帽

此類帽型體積小巧,無繁複裝飾,兩側無垂帶。小帽主要是噶舉派的傳統僧帽,最著名的是歷代噶瑪巴(噶舉派領袖)佩戴的黑帽。

自第五世噶瑪巴(得銀協巴,1384–1415)起發展出兩種樣式:一是樸素的傳統帽,另一是飾有華麗工藝的黑帽。

其他教派的上師也會佩戴小帽,但不如噶舉派那般普及。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