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僧侶
- Eric
- 最後更新 : 02/06/2025
西藏是佛教聖地,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探索深厚的佛教文化。過去,平均每六位藏族男性就有一位是佛教僧侶。你是否想知道這些神秘僧侶的生活?或是曾想像過寺院內部的真實景象?
實際上,藏傳佛教僧侶過著簡樸而平靜的生活。他們全心投入誦經與服務他人,並從中感到滿足與喜樂。僧侶從不追求物質享受,飲食十分簡單,主要是糌粑、蔬菜和大量的酥油茶。寺院內的僧侶們相處融洽,經常互相開玩笑、談天說地。

藏語中「僧侶」稱為「札巴」,意為「學生」或「學者」。寺院中主要有三類僧侶:普通僧侶、學者和喇嘛。喇嘛被視為精神導師,向弟子傳授禪修法門。在藏傳佛教中,他們被尊為「活佛」,擁有降妖除魔、為眾生帶來福報與健康的神聖力量。毋庸置疑,僧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主持宗教儀式,也負責維護寺院運作。
僧侶的學修生涯
小僧侶自進入寺院便開始學修生涯,學習寺院戒律、儀軌,並練習拼讀藏傳佛教咒語與基礎經文。前三年需侍奉師長,同時分擔寺院雜務。此後開始研習五大佛教經典:《因明學》、《心經》、《中觀論》、《戒律論》與《俱舍論》,每門課程需三年,總計十五年。通過嚴格考核後,依次進入下密院、上密院深造,最終在四十歲左右成為喇嘛。
每位僧侶需受兩次戒律:十歲時受沙彌戒,二十歲受比丘戒。在活佛主持下,受戒者於經書與佛像前鄭重立誓,為眾生持戒修行。

僧侶的日常作息
喇嘛是藏區的修行學子,透過知識與信仰的積累,走完人生的「朝聖之路」。
每日清晨,喇嘛們在領誦師帶領下於大殿晨禱。晨誦持續約2-3小時,其間年輕僧侶會列隊三次為誦經堂奉上酥油茶與「土巴」粥。僧侶邊誦經邊飲食的景象頗具特色。晨誦結束後用早餐,上午9至10點進行第二場誦經,喇嘛返回札倉殿邊飲茶邊念經;下午3至4點則聚集於康村(宿舍)進行第三場茶誦。
除三場誦經外,每日還安排三場辯經時段。
藏民為僧侶供茶供粥,僧侶為其誦經祈福,是寺院的常見場景。無論是為家庭祈求幸福,或為逝者超度安靈,誦經結束後相關家庭會以佈施形式供養僧侶。
僧侶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讀經、轉經輪、磕長頭,以最虔誠的方式實踐信仰。
多數僧侶居住於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札什倫布寺等十大著名寺院。你可以透過西藏十大寺院介紹一窺究竟。

活佛傳承
藏語「活佛」稱為「祖古」,意為轉世者。活佛轉世制度是藏傳佛教有別於其他佛教流派的顯著特徵,原指在修行上有成就的僧侶,轉世制度確立後成為各教派普遍採用的傳承方式。
年輕活佛的日常生活與高中生相似:清晨六點開始早課,接著誦經禮佛。早餐前誦讀經文,上午通常為信眾摸頂祝福後研習經典,午後休息半小時繼續隨師修學,黃昏時與其他僧侶討論經典相互切磋,夜晚則做功課至深夜。
若拜見活佛,可敬獻哈達。需躬身低頭雙手捧獻,活佛會接過哈達或為你戴上。切記不可用手指直接指向活佛,總之保持恭敬是最重要的禮節。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