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Facts
- 中文 : 大昭寺 Dàzhāo Sì /daa-jaoww srr/
- 海拔高度 : 3,650 公尺(12,000 英尺)
- 地點 : 拉薩市中心
- 類型 : 宗教寺廟;歷史建築
- 推薦活動 : 欣賞建築、佛像、雕刻與壁畫
- 適合季節 : 全年開放
- 歷史背景 : 超過1300年歷史
大昭寺 Facts
大昭寺,又稱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被視為拉薩的心靈中心,並因覺臥仁波切佛像的地位而成為西藏最神聖的寺院。大昭寺位於布達拉宮東南方1000公尺(3300英尺)處,坐落在拉薩舊城中心。它也是拉薩最古老的寺廟,擁有超過1300年的歷史,曾是吐蕃王朝的重要象徵,至今仍是西藏許多重要政治與宗教活動的核心。
藏人稱大昭寺與八廓街(繞寺朝聖之路)一帶為「拉薩」,在藏語中意為聖地或佛土。由此可見,大昭寺在藏族人民心中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若您在大昭寺停留更久、細心觀察,會發現這裡是拉薩人日常生活的中心,所有人的生活都圍繞著這座寺院運轉。濃郁的酥油香氣、繚繞的誦經聲與虔誠朝聖者的喧囂交織,讓造訪大昭寺成為一段獨一無二的旅行體驗。
大昭寺建於拉薩舊城中心,其創建年代約在公元639至647年間,由松贊干布國王主持興建,用以供奉其尼泊爾妻子尺尊公主帶來的嫁妝——覺臥彌勒多吉佛像。同時,小昭寺也為安置其漢族妻子文成公主帶來的另一尊佛像——覺臥釋迦牟尼而建。相傳松贊干布逝世後,文成公主為保護覺臥釋迦牟尼佛像,將其從小昭寺移出並隱藏於大昭寺內。此佛像自此長駐大昭寺,成為全西藏最受尊崇的佛像。
大昭寺的古名為「惹薩楚朗祖拉康」(意為「神秘之屋」或「宗教科學之屋」)。松贊干布建寺時,其都城名為「惹薩」。國王逝世後,惹薩改稱「拉薩」,寺院則因主供覺臥釋迦牟尼佛而得名「大昭寺」——意為「至尊之殿」。
大昭寺曾於1966年遭毀,1972年展開修復,至1980年大致完工。
覺臥仁波切(仁波切在藏語中意為珍寶)或覺臥釋迦牟尼,被藏族視為最神聖重要的佛像。這尊與釋迦牟尼等身的佛像供奉於大昭寺內,於7世紀佛教初傳西藏時帶入,被認為是與佛陀直接連結、最精準呈現釋迦牟尼容貌的聖像。正因這尊等身佛像,拉薩成為聖地,大昭寺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涅槃前,應弟子請求為指引眾生而加持了三尊等身佛像,分別為八歲、十二歲及二十五歲等身像。如今,珍貴的十二歲等身像便供奉於大昭寺中,成為每位朝聖者的終極目的地。據說凡見此佛像者,皆能減輕痛苦、生起真實信心,並具足見、聞、思、觸的一切功德。
大昭寺總建築面積超過2.5萬平方公尺,擁有20多座殿堂。它是西藏吐蕃時期最輝煌的遺存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大昭寺融合了西藏、中國唐代、尼泊爾與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千年來藏傳宗教建築的典範。數世紀以來,大昭寺歷經多次修繕,但基本布局仍保持古風,與其他藏式宗教建築迥異。關鍵差異在於建築呈東西走向,據說是為面向尼泊爾以尊崇尺尊公主。部分內部雕柱與入口拱門仍保留自7世紀原始建築,由從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請來的紐瓦爾工匠所造。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