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藏傳佛教噶舉派

  • Emily
  • 最後更新 : 14/03/2025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主要宗派之一,也是分支最多的教派之一。藏語中「噶舉」一詞由「佛語傳承」的「噶」與「口傳心授」的「舉」組合而成,因此可理解為「佛陀教法的傳承」。此外,該詞也蘊含「口耳相傳」之意,體現噶舉派重視以口傳方式傳授密法。因其創始人瑪爾巴、密勒日巴等祖師修行時常著白色僧裙,故又稱「白教」。噶舉派以注重實修聞名,對藏傳佛教發展影響深遠。

楚布寺
楚布寺僧眾在措欽大殿演奏法器

形成與發展

噶舉派淵源可追溯至古印度的帝洛巴(988–1069),他被尊為印度噶舉傳承始祖。帝洛巴弟子那洛巴(1016–1100)承其教法,將「那洛六法」與「大手印」傳予瑪爾巴(1012–1096)。

11世紀時,譯師瑪爾巴將噶舉派自印度引入西藏,他從印度帶回密法並傳予弟子密勒日巴。其後,密勒日巴弟子岡波巴將噶舉教法體系化,融合經部(顯教)與續部(密教)傳統,建立「四大八小」支派框架,奠定該派基礎。

12世紀時,杜松虔巴創立噶瑪噶舉支派。他開創藏傳佛教轉世制度,建立認證祖古(轉世喇嘛)的傳統。隨著時間推移,噶舉派進一步分化出巴絨、帕竹等多個支派。

13至17世紀期間,噶舉派在蒙古與西藏蓬勃發展,噶瑪噶舉與帕竹噶舉曾在西藏政教事務中居主導地位。然而至第五世達賴喇嘛時期,格魯派崛起,部分噶舉寺院被納入格魯傳承。

近代,噶瑪噶舉與竹巴噶舉傳承仍在西藏、不丹與尼泊爾延續發展。噶舉教法亦傳播至西方世界,噶瑪噶舉在歐美地區擁有廣大信眾。

瑪爾巴祖師與弟子
譯師瑪爾巴與弟子——密勒日巴(左)、岡波巴(右)

噶舉法脈

噶舉派形成於11–12世紀佛教後弘期,屬於藏傳佛教新譯派(薩瑪派)。最初由瓊波那覺與瑪爾巴兩位關鍵人物奠基。他們曾多次前往尼泊爾與印度,依止眾多大師學習,獲授諸多密法,特別是「四大語傳」教法。

其後,瓊波那覺在西藏西部發展出香巴噶舉傳承,而瑪爾巴則在衛藏地區建立達波噶舉傳承。雖發展為獨立傳承,但因同源於核心教法且皆獲授四大語傳,其追随者被統稱為「噶舉巴」。

香巴噶舉

香巴噶舉由瓊波那覺創立。他西行至現今西藏南木林縣境的「香」地,在此興建108座寺院,以香中杜堅寺最為著名。因此被尊為「香巴大師」,其傳承遂得名香巴噶舉。

香巴噶舉以南木林縣為中心蓬勃發展,傳承七代後分化為兩支。其弟子在羊卓雍措湖畔建桑頂寺,值得一提的是,該寺成為西藏唯一由女活佛住持、僧眾皆為男性的寺院。

另一位著名大師唐東傑布,以在西藏各地修建鐵索橋聞名,被尊為藏戲始祖。藏戲藏語「阿姐拉姆」直譯為「仙女姐姐」,是否與女性淵源相關仍是未解之謎。

唐東傑布
唐東傑布是香巴噶舉最著名人物,亦為藏戲創始人

達波噶舉

達波噶舉是所有噶舉支派的根本源流,故稱「噶舉法脈之源」。由岡波巴正式建立,他將密勒日巴密法與噶當派道次第融合,使噶舉傳承更趨體系化。因岡波巴來自達波地區,被稱作「達波拉傑」(達波醫師)。其著作《解脫莊嚴寶論》成為噶舉派經典。四大噶舉支派——巴絨、帕竹、噶瑪、蔡巴,皆源於岡波巴四大心子。從帕竹噶舉又發展出八小支派,包括直貢、達隆、竹巴等,合稱「四大八小」。

噶瑪噶舉

由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於1147年創立。此派首創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希是首位經正式認證的轉世喇嘛。楚布寺作為該傳承根本道場逾八百年,影響達賴、班禪等轉世體系。噶瑪噶舉在尼泊爾、不丹等地亦設有重要弘法中心。

蔡巴噶舉

由祥依札巴達瑪札於1175年建蔡巴寺創立。此派重視顯教,深受噶當派影響。元代時曾短期主導拉薩地區政教勢力,後因與崛起的帕竹噶舉政治鬥爭而衰落,最終被格魯派取代。

巴絨噶舉

由巴絨巴達瑪旺秋於1153年創立。以注重隱居閉關聞名,雖吸引眾多實修者,後因內部紛爭逐漸式微。

帕竹噶舉

由帕木竹巴多傑嘉波於1157年創立,以丹薩替寺為教法中心。14世紀時,帕竹噶舉推翻薩迦政權,建立帕竹政權,統治西藏近260年。直至17世紀方被格魯派取代。其八大支派中的竹巴噶舉於16世紀傳入不丹,成為國教並建立神權政治體系,影響延續至今。其餘七支為直貢、達隆、瑪倉、修賽、綽普、雅桑與葉巴噶舉。

噶舉傳承體系
噶舉法脈傳承圖

教法特色

噶舉派教法可歸納為因、道、果三方面:

因(基礎)——佛性:一切眾生本具清淨心性之佛性,雖被煩惱遮蔽,然可透過實修顯露。

道(實踐)——道次第:於上師指導下,修行者實踐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並修持大手印、拙火等密法。主要觀修體系包含專一、離戲、一味、無修四瑜伽,透過次第修證逐步體悟實相。

果(成就)——佛果證悟:透過實修漸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終證大手印境界。成就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佛果,利益一切眾生。

重要寺院

噶舉寺院分布藏區各地,始自112年岡波巴建達拉岡波寺。隨噶舉派發展分化,寺院數量顯著增長,遍及西藏(約200座)、青海(逾百座)、四川(數十座)、甘肅與雲南。以數量論,噶舉寺院居藏傳佛教各派第三。著名噶舉寺院包括楚布寺、丹薩替寺、直貢替寺、蔡巴寺等。西藏三大著名噶舉寺院為:

楚布寺

楚布寺

位於拉薩堆龍德慶區,由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創建。作為噶瑪噶舉根本道場,亦是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發源地,歷史地位非凡。

直貢替寺

坐落於拉薩東北墨竹工卡縣,由吉天頌恭創建。以嚴謹閉關、破瓦法與天葬台聞名,是噶舉派重要修行聖地之一。

八邦寺

八邦寺

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由第八世大司徒班欽於1727年創建。作為噶瑪噶舉重要寺院,以精美壁畫與深厚佛學傳統著稱,被譽為「康區小桑耶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實修與文化傳承的重要中心。

結語

噶舉派在藏傳佛教中佔有重要地位,以注重實修與口傳聞名。支派眾多,其中達波噶舉影響最深,進一步發展出四大八小支派。尤值一提的是,噶瑪噶舉首創藏傳佛教轉世制度,影響深遠。雖如香巴噶舉等支派已式微,但噶舉傳承仍是藏傳佛教不可或缺的部分,深刻塑造其修行法門、宗教文化與歷史發展。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