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酥油花

  • Eric
  • 最後更新 : 19/05/2025

酥油花是以酥油製成的特殊藝術形式。幸運的是,自苯教創立後,敦巴辛饒彌沃改變了許多原始信仰方式,包括祭祀神明的方法等。新方式是以糌粑與酥油塑成各式彩線盤,取代獻祭動物,從而減少殺生。這便是朵瑪與酥油花的起源。

藏族酥油花
栩栩如生的藏族酥油花

藝術價值與宗教地位

朵瑪與酥油花後來被其他藏傳佛教派系廣泛用作供品,成為藏傳佛教重要特色。許多現代藏族習俗傳統亦源自古老苯教,獨特的祈福方式如轉山/轉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石刻佛經、堆瑪尼堆、占卜、供奉朵瑪盤、酥油花,乃至使用轉經輪等,皆為古老苯教遺風。上述所有特色現已與藏族文化密不可分。

如今在許多藏傳佛寺皆可見到酥油花。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便以精美酥油花聞名。作為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酥油花題材包含佛像、人物、山水、亭台、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塔爾寺收藏的酥油花不僅藝術價值與風格極高,規模更龐大、內容豐富多彩。

精緻酥油花
精緻酥油花作品

酥油花歷史淵源

儘管起源充滿神秘色彩,酥油花可追溯至明朝1400年代。其歷史可從兩個版本解讀:

其一,據信自釋迦牟尼佛像抵達拉薩後,僧侶原計劃以鮮花裝飾供佛,但西藏寒冬難以取得鮮花,遂改用母犛牛酥油替代。

其二,酥油花起源與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夢境有關。他夢見荊棘化為明燈,雜草變成鮮花,無數奇珍異寶繽紛絢爛。宗喀巴遂指導藏族僧侶以酥油雕塑造像,成功重現傳奇夢境。此後酥油花便廣泛展示於西藏各大寺廟。

宗喀巴
相傳酥油花起源於宗喀巴的夢境啟示

酥油花製作工藝

藏族有向寺廟供奉酥油的習俗,這些酥油通常僅用作佛燈與僧侶食物。在藏曆正月十五的酥油燈節前,民眾會向宗喀巴誕生地塔爾寺獻上純白酥油。當地製作酥油花的歷史已達數百年,工藝複雜獨特,多在冬季進行。僧侶將摻入礦物染料的酥油揉捏成形,於低溫房間搭架完成製作。為防止體溫導致造型融化,僧侶需反覆將雙手浸入刺骨雪水降溫,因此也有人稱此為殘酷的藝術。

製作具體分為四道工序:首先以軟草束與竹竿紮出框架;接著將舊酥油花與植物灰混合捶打,製成可包裹框架的胚體;然後將各色礦物顏料揉入乳白酥油進行彩塑;最後將作品固定於木板或特製盆座展示。

為酥油花上色
為酥油花上色

藏族酥油燈節

藏曆正月十五將舉行大型酥油燈節。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發起,酥油燈節是傳昭大法會的重要環節,既是紀念佛陀神變的最後一日,也標誌著藏曆新年慶祝活動的結束。白天人們前往各寺廟禮佛供燈;夜間則在拉薩大昭寺前與八廓街點亮成千上萬盞酥油燈。燈中呈現諸佛、人物、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繽紛形象,尺寸從數公分到數層樓高不等。熱鬧氛圍使之成為西藏最盛大的節慶之一。

酥油燈節
夜間點亮萬盞酥油燈慶祝節日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