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八大法器
- Zoe
- 最後更新 : 20/05/2025
藏傳佛教法器指的是僧侶在佛教活動與儀式中使用的物品。這些佛教聖物被佛法賦予特殊意義,使它們不再只是普通器物,而是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種類繁多,用途、樣式與尺寸各異,例如轉經輪、念珠、法螺、金剛杵等。大多數法器借鑒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外觀,並融入自身特色。藏傳佛教法器常用於供佛、莊嚴道場與修持佛法。本文主要介紹八種特殊的藏傳法器。
法鈴

法鈴是喇嘛與僧侶誦經修法時必備的佛教法器之一,包含鐺子、金剛鈴等。佛教法鈴材質多為銅製,形狀為鐘口,手柄呈半金剛杵形,內有鈴舌,表面刻有各種圖案。在藏傳密宗中,藏傳法鈴蘊含深遠寓意——鈴象徵般若(最高純淨的智慧),通常與金剛杵配合使用。持金剛杵代表透過金剛乘將心的五種煩惱轉化為五種至高智慧。鈴的上部相當於佛身,下部相當於佛語,而金剛杵位於其心。藏傳法鈴的意義在於提醒萬物皆空的本性,促進平靜安寧。法鈴也是一種藏傳樂器,與藏傳法鼓(達瑪如)等其他聖器一同在儀式中演奏,作為對佛與眾神的音樂供養。
金剛杵

金剛杵(藏語:Dorje)原是印度教因陀羅神攜帶的古老雷電武器,後來被密宗佛教採納為儀式法器。金剛杵與鑽石一詞相關,象徵精神的堅定與靈性力量。金剛杵多由金、銀、銅、鐵和香木製成,形狀通常有三股杵、五股杵和九股杵。在密宗佛教中,喇嘛常在許多儀式中同時使用金剛杵與法鈴——右手持金剛杵(象徵陽性原則、行動之力),左手持法鈴(象徵陰性原則、智慧),二者相互作用最終導向開悟。
藏傳法鼓

藏傳法鼓(藏語:Damaru)是一種雙面鼓。藏傳僧侶通常將此法鼓作為聖物,在藏傳佛教儀式中使用,例如佛教節慶慶典與各種法會,如活佛坐床典禮與開光儀式。
達瑪如種類多樣,如彎槌鼓、顱骨鼓、銅製法鼓等。
彎槌鼓的特色在於其槌子彎曲如弓。鼓面直徑約1公尺,下方有手柄。誦經時,喇嘛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槌敲擊鼓面,如同伴奏。
顱骨鼓(藏語:thöpa)通常由木材、象牙或人類顱骨製成,兩側覆以皮革鼓面。鼓腰鑲嵌寶石與金片,並附有稱為「秋彭」的綬帶尾飾。法會中,顱骨鼓常與佛教金剛鈴一同演奏。
藏傳法螺

法螺(藏語:Shankha)是佛教八吉祥徽與樂器之一。
藏傳僧侶在佛教儀式中使用這些物品,用以喚醒弟子從無明的沉睡中覺醒,督促他們成就利他事業。這是傳播佛法、為眾生帶來和平的方式,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相傳釋迦牟尼佛首次在鹿野苑「轉法輪」(宣講佛法)時,其聲如大法螺之音響徹四方。天帝釋向佛陀獻上右旋白法螺,代表佛法深遠普及之音。自此,右旋白法螺成為吉祥的象徵。
念珠

念珠或計數珠是串連的祈禱珠,屬於藏傳佛教法器之一。在修持「曼達供養」(積聚功德的「前行」修法之一)時,念珠幫助佛教僧侶專注於咒語意義,而非計算誦經圈數。
藏傳佛教念珠通常由108顆珠子串成,有時為方便計數會使用25顆。其中一顆上師珠較大,作為咒語開始與結束的標記。
念珠材質多元。在藏傳佛教中,菩提樹籽製成的念珠較為常見。據佛經記載,佛陀曾在菩提樹下證悟,因此菩提樹籽具有成就終極快樂的象徵意義。信眾在密法與顯法修持中使用菩提念珠時,將獲得更多功德。
嘎烏盒

嘎烏是藏傳佛教護身符或可佩戴的小型祈禱盒。這些佛教器物通常由金、銀或銅製成。外部常刻有精緻圖案,有些甚至鑲嵌綠松石、珍珠、珊瑚或其他寶石。內部放置金屬或陶土製成的佛像或佛經。祈禱盒有助抵禦邪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並產生福德果報。
轉經輪

轉經輪是藏傳用於祈禱的法器之一。轉動轉經輪是藏傳佛教徒積聚功德、淨化惡業的最佳方式,在西藏十分常見。
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手搖轉經輪(嘛尼輪),由金、銀或銅製成,浮雕美麗圖案(常見八吉祥徽),刻有六字大明咒,內藏經文,並配有可旋轉軸承。轉動一圈嘛尼輪相當於誦經一次。另一種是並排設置於藏傳寺廟的成排轉經輪,由木材與金屬製成。輪身外部最常書寫「嗡嘛呢叭咪吽」真言,內部裝有佛經。根據藏傳佛教傳統,每轉動一次經筒即獲得與口誦真言同等的功德效應。
酥油燈

藏傳寺廟的顯著特點是長明不滅的酥油燈。藏傳佛教徒將酥油燈視為心靈之光,在他們心中佔有極重要地位。酥油燈被認為能驅散黑暗,將世間物質轉化為光明。燃燒的燈火可消除視覺障礙與無明,使佛教徒獲得智慧之心,永不迷失於世間黑暗。
除了藏傳寺廟,在普通藏民家中也可見到長明酥油燈。當藏民請僧侶為家族誦經或為逝者祈福時,會在家中點燃數盞或數百盞酥油燈。在佛前供奉酥油燈,可祈求長輩健康長壽、子女吉祥平安,全家幸福回向。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