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經輪——每轉一圈如誦經一次
- Catherine
- 最後更新 : 17/09/2025

轉經輪又稱瑪尼輪、經筒或寺院中的經輪牆,與八字真言、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息息相關。根據藏傳佛教的說法,誦念咒語越多,表示對佛越虔誠,可脫離輪迴之苦。因此藏人除口誦經文外,還將經咒裝入轉經輪中,認為每轉動一次就相當於誦經一遍的功德,不停轉動代表將「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反覆念誦千百萬次。
在藏區,隨處可見信徒不分男女老幼,手執轉經輪不停轉動。多數藏人尤其是長者,無法流利背誦經文,便以轉動轉經輪代替誦經。轉經輪通常以木、銅、銀、金等材質製成,主體為圓柱形,中間有軸可旋轉。為充分運用這種積累福德的修行方式,藏人在西藏各地修建佛塔、設置經輪,甚至隨身攜帶手搖轉經輪,方便利用零碎時間修行。
起源
藏傳轉經輪源自象雄地區的雍仲本教,其淵源與佛經中常提及的「法輪」有關。根據本教經典傳說,當轉輪聖王誕生於象雄地區時,法輪會現世指引國王統一天下。法輪轉動之處,一切惡念皆被摧毀,各部族首領皆心悅臣服。為使眾生徹悟真理,轉輪聖王以「法輪」運用不同教法度化眾生。對於天生愚鈍、連經文都無法念誦的弟子,轉輪聖王觀察自然法則後,創設了藉地、水、風、火等自然力量代替人類誦經的方法,因而衍生出水轉、風轉、火轉、地轉、手轉五類經輪。其後傳入西藏,被各教派吸收,逐漸成為對藏人意義深遠的佛教法器。
種類
轉經輪體積大小不一,小型者可執於手中。這種手搖經輪又稱手搖瑪尼輪,以金、銀、銅等材質打造,亦分大、中、小數種。手搖經輪主體為圓柱形,中間設軸以便旋轉,筒身不僅刻有藏傳佛教六字真言,筒內更裝有經咒。經輪製作通常十分精緻,除刻有經文與具象徵意義的動物圖案,還會彩繪裝飾,猶如工藝品。有些經輪更鑲嵌珊瑚、寶石等,兼具宗教功能與收藏價值。手搖經輪旁設有耳孔,綴有小墜子,當轉動筒下握柄時,小墜子隨之擺動,藉慣性加速經輪旋轉。隨著經輪飛快轉動,轉經者相信自身功德也在快速累積。

雖然手搖經輪轉動迅捷,但篤信藏傳佛教者認為仍無法與經輪牆相比。因為大型經輪金屬筒內外刻寫的經文遠多於手搖經輪,且旋轉半徑更大,轉動一圈累積的功德遠勝手搖經輪。因此人們雖熱衷隨時隨地轉動手搖經輪,仍會特地安排固定時間前往寺院,轉動整排經輪牆。
著名藏傳經輪
西藏寺院中有各式大型經輪。例如許多寺院入口處常設兩座大型經輪,可見藏人奮力轉動的身影。此外還有成排可逐個旋轉的經筒,少則數個,多則數十,轉動時場面十分壯觀。
布達拉宮西牆外有一排轉經輪,藏人用右手順時針轉動經輪,口中默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大昭寺周邊設有一圈轉經輪,前來朝拜的藏人必須沿順時針方向行走,並以手撥動經輪使其隨六字真言旋轉。
世界上最大最高的轉經輪,是香格里拉龜山公園山頂的大轉經筒。這類經筒體積龐大,高21米,直徑達兩米,筒內可裝載藏文《大藏經》全部經文。據說需六名壯漢方能轉動,每轉一圈相當於念誦佛號124萬次。

如何使用轉經輪?
藏傳轉經輪的使用頗有講究。若前往藏區旅行,務必了解正確使用方式,這是對當地信仰最基本的尊重。
手持姿勢:持手搖經輪時,拇指必須平貼,與其餘四指共同握住手柄,不可朝上豎起。那姿勢如同用腳指向佛菩薩。
轉速宜緩:使用轉經輪時請緩慢平穩轉動,避免轉得過快。心浮氣躁者易生瞋恨,有違佛教教義。電動經輪發出聲響無妨,但手搖經輪不可發出聲音,若發出聲響則非常不妥。
勿逆時針轉動:轉經輪首要禁忌是反向轉動。順轉一遍等於誦經一次,反轉則功德逆轉。
擺放位置:雖說佛教重在內心修行,但轉經輪畢竟是藏傳佛教法器。若購買作為紀念品,切記置於清淨之處。
轉經輪的意義
藏人相信轉動經輪等同誦經,是懺悔過往、淨化惡業、積累功德的最佳方式。轉動經輪的功德隨轉動次數遞增。

轉經是指繞行寺院等聖地,或沿特定路線祈禱,是藏傳佛教的宗教活動。藏人通常繞行寺院轉動經輪祈福。
繞行一圈者,等同誦讀《大藏經》一遍;繞行兩圈者,等同念誦所有佛經;繞行三圈者可淨化身口意惡業;繞行十圈可消除如須彌山般巨大的惡業;繞行百圈者可獲得與閻魔王同等的功德;繞行千圈者可清除一切障礙,內心證悟;繞行萬圈者可令一切眾生脫離輪迴之苦。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