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面具 - 以豐富表情展現藏族文化
- Catherine
- 最後更新 : 20/05/2025
西藏面具,藏語音譯為「巴」,主要用於藏傳佛教的宗教舞蹈及民間表演的藏戲中。千百年來,形式多樣的彩色面具積澱了藏族文化的精髓。它源自神秘的宗教世界,隨著歲月流轉,發展出更廣泛的藝術形式。
西藏面具是文化載體,承載著許多美好祝願。在西藏,面具大致可分為宗教面具和戲劇面具。民間藏戲面具充滿宗教意義,這與西藏特殊的文化背景有關。這兩類面具作為傳統文化被長期保存下來,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起源
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直接影響了西藏面具的形成。由於古老的苯教在吐蕃先祖心中根深蒂固,後來的佛教與苯教曾長期並存。兩種文化相互競爭,也相互融合。

最終,佛教戰勝苯教,形成了一種有別於印度佛教和中原佛教的獨特宗教,人們稱之為「藏傳佛教」或「喇嘛教」。
當印度高僧蓮花生大士以佛法神力降伏苯教神祇時,為了在民間贏得廣泛信眾,他也將苯教儀式及鬼神納入藏傳佛教。苯教中的山神、年神、龍神等「世間神」被歸為佛教護法,成為西藏面具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教面具
宗教面具主要包括羌姆面具和懸掛面具,用於表現宗教神靈以及神化的宗教歷史人物和動物。其中,神祇和動物形象最具特色。
早在公元七至九世紀的吐蕃王國時期,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祭祀儀式中表演的民間舞蹈就有模仿動物的場景,當時已使用面具。後來,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寺院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戴面具的宗教儀式舞蹈——羌姆舞。喇嘛們跳舞時,通過佩戴面具、穿著服裝和使用傳統藏族樂器來扮演神祇,以驅魔避災,祈求平安幸福。

日喀則札什倫布寺的格魯派羌姆舞歷史悠久。經過歷代班禪喇嘛的努力,它得以傳承至今,並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姆舞中有多種不同的面具。有些面具代表密宗中的佛、護法神及其侍從,如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等。面具的外觀可以是寂靜相或忿怒相。忿怒相更為常見,展現威嚴、兇猛和誅魔的力量。
此外,還有一種宗教面具專門懸掛在寺院中,受香火供奉,免受風雨侵蝕。因此,許多工藝精美的面具得以完整保存。它的興起與佛教的傳播和寺院的建設密切相關。

據記載,供奉在薩迦寺的大黑天面具由一位印度上師世代相傳,最終傳給薩迦派初祖薩欽·貢嘎寧波。作為薩迦派供奉的神祇,它被懸掛在寺院中,也是薩迦羌姆舞的主要角色。
藏戲面具
與宗教面具相比,藏戲面具具有強烈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藏戲中的面具主要代表歷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
在藏戲中,國王、大臣、喇嘛、老婦和老翁的面具具有獨特的個性。情節中神靈、鬼怪和動物的塑造明顯受到宗教面具的影響,但大多被擬人化,賦予了人類的情感。人類的真誠、善良、美麗與虛偽、邪惡、醜陋都在面具中得到了具體表現。此外,不同地區的藏戲面具藝術風格也有明顯差異。衛藏地區的面具較為溫和,而西藏東部康區的面具則兇猛、怪異且震撼。

面具多為彩色,不同顏色象徵不同角色,例如深紅色代表國王,淺紅色代表大臣,黃色代表活佛,藍色代表反派,半黑半白代表兩面派。藏戲開始時,第一個出場的角色戴著獵人面具,多為藍色或青色。
西藏面具分類
西藏面具工藝分佈廣泛,用途各異,製作方式不同,因此種類繁多,形態各異。
在製作上,大致可分為硬塑形和軟塑形兩類,即宗教面具和戲劇面具。宗教面具多為硬塑形,而民間戲劇面具一般為軟塑形。硬塑形面具通常為立體或半立體。硬塑形面具主要用於宗教羌姆舞和寺院懸掛祭祀。後來,藏戲面具的製作也採用了這種方法。軟塑形面具主要存在於西藏東部的康區,均為平民形象。工匠以簡潔的方式勾勒凡人的表情和神態,創作出各種生動的面具。
在質地上,有皮面具、木面具、銅面具、泥面具、油氈面具、紙板面具等。
在用途上,也可分為六類:羌姆舞面具、懸掛面具、藏戲面具、歌舞面具、白面具祈福面具和儺面具。
結語
羌姆舞面具和戲劇面具傾向於表現性和象徵性的藝術風格,造型大膽誇張,伴隨著鏗鏘的鼓樂和強烈的舞蹈動作,極具感染力。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