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茶葉是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的嫁妝。千百年來,當地人民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酥油茶就是兼具營養與獨特製作方式的養生飲品。酥油茶能產生高熱量,幫助抵禦高海拔地區的嚴寒,是最適合西藏的茶飲。至今,青藏高原的茶文化已發展超過千年。
具有藏族特色的酥油茶,已深深融入社交禮儀與日常生活。喝上一壺茶是藏族社交不可或缺的環節。藏族朋友會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奉上酥油茶,這個習俗展現了他們生活中尊貴、和諧與平和的底蘊。在火車站或機場大廳,常能見到人們帶著裝滿酥油茶的保溫瓶為親友送行。慶祝新生兒誕生時,親友會帶著酥油茶作為賀禮;在醫院裡,一壺酥油茶更能溫暖病人的心。 >>了解更多
由於青藏高原各地的自然條件、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方言存在差異,藏戲發展出多種流派。藏戲起源於600年前,比京劇早400年,因此被稱為活化石。藏戲藝術由僧侶和朝聖者傳播到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藏族地區,甚至流傳至印度和不丹。
藏戲種類繁多,主流是藍面具戲。傳統藍面具戲的表演分為三部分:首先是開場儀式「頓」,演員表演祭祀歌舞;第二部分稱「雄」,演員演繹歷史故事或傳說;第三部分為祝福環節「扎西」,意為吉祥。演員從頭到尾不化妝,僅佩戴面具演出。
在宗教規範下,藏族文化較少受中原影響,保留了原始風貌。節慶期間您都能欣賞到精彩的藏戲表演。
經幡最初是苯教中用來保護藏民的護身符,上面印有佛教經文。當地人相信,每當經幡隨風飄動,就等於誦經一次,傳遞美好祝願。因此,長經幡會繫在風大的地方,如高山埡口、河岸邊;短經幡則懸掛在寺廟廣場前的樹枝上。
經幡上裝飾著雪獅、龍、虎等圖案。漸漸地,經幡成為藏傳佛教的一部分,並承載著祈願與和平信息。五色經幡各有深意:藍色代表風,白色代表空氣,紅色代表火,綠色代表水,黃色代表大地。經幡每年需更換,更換日期根據藏曆決定。 >> 了解更多
天葬是西藏傳統的葬禮方式。逝者遺體會被分解後帶到特定地點餵食禿鷲。這雖不是唯一的葬禮形式,卻是西藏最普遍處理遺體的方式。
藏族人民終生信奉佛教,認為死亡只是肉體與不朽靈魂的分離。天葬的核心精神是輪迴與不朽。藏族高度尊崇天葬,他們相信以遺體餵食禿鷲是最崇高的布施,體現了大乘佛教的奉獻精神。這並非如某些旅遊指南所說「將靈魂送上天堂」,藏傳佛教中並沒有這種說法。 >>了解更多
沙壇城(藏文:དཀྱིལ་འཁོར།)是西藏最精妙的佛教藝術。寺院僧侶在重大宗教活動期間,用彩色沙粒繪製理想的佛國世界,這個過程可能持續數日甚至數月。
然而這件傾注心血的傑作,並非為了向世人炫耀其美麗。完成後的沙製佛國會毫不猶豫地被掃除,彩色沙粒將被裝瓶倒入河流中。
有人解釋沙壇城的主題是展現世界的虛幻無常。對喇嘛而言,他們摧毀的只是外在圖像,內心壇城卻永存不移。這也昭示著生命的瞬息萬變。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