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呢石——神秘的藏族民間藝術
- Freya
- 最後更新 : 23/04/2025

在西藏,山坡、路口、湖畔、河岸隨處可見由石塊石板疊成的祭壇,這種祭壇被稱為嘛呢石堆,由嘛呢石堆砌而成。多數嘛呢石雕刻著六字真言、咒語、佛眼(佛教中意指心靈感知)、神像、吉祥圖案等,可說是藏族民間藝術的瑰寶。
嘛呢石的起源
「嘛呢」源自梵文經典《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因石上刻有「嘛呢」字樣,人們便簡稱其為「嘛呢石」。許多人以為嘛呢石是藏傳佛教的衍生物,但這說法不完全正確。佛教傳入西藏前,藏族原有本土宗教——苯教。作為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質與現象,信奉萬物有靈。當時人們甚至將山岩視為神秘力量的化身,於是在聚居地、湖畔、山口堆砌嘛呢石,表達對神靈的敬畏,祈求指引與庇護。佛教傳入西藏後,為與苯教融合,繼承了築石堆祭山神的古老傳統,僅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有所變化——嘛呢石開始刻上咒語、經文、佛像等佛教符號與圖案。佛教結合苯教在地特色,最終演變成西藏的藏傳佛教。
嘛呢石蘊藏深厚的美學底蘊,發展成獨特的藏族雕刻藝術。虔誠的藏族朝聖者相信,只要將六字真言刻於石上日夜誦念,這些石頭便能通靈,為他們帶來吉祥與幸福。隨著人們持續刻石堆放,越來越多的嘛呢石堆積成嘛呢石堆與嘛呢石牆。

嘛呢石的功能
早期嘛呢石具有多重功能:有些是為諸佛築造居所,以保部落家族平安興旺、消災避禍;有些用於祭祀神靈、積累功德;有些作為部落村莊的地理界標;至於山口、橋樑、要道旁的嘛呢石,則是為祈求當地平安而設。
時至今日,藏族民眾經過嘛呢石時,通常會添放一顆小石頭,此舉等同誦經一次。隨著石塊不斷增加,石堆逐漸升高,部分嘛呢石堆形成山丘,無數山丘相連便成為神聖石牆。這些石牆被視為人界與神聖世界的分界,也是兩者交匯連結之處。

注意事項
若旅途中有緣遇見嘛呢石堆,請懷抱敬意親近。切勿攀爬石堆,此舉可能被視為對神靈與當地信仰的不敬。亦不可取走石堆中的任何石塊——每顆石頭都承載著特定祈願與祝福,移動或取走會破壞石堆的神聖性。拍照時請避免任何可能被視為不敬的動作或姿勢,例如坐在嘛呢堆上或將腳尖朝向石堆,這些行為可能冒犯當地民眾與其信仰。
根據傳統,應以順時針方向繞行嘛呢石堆,如同默默遵循當地信仰與文化的引導。
嘛呢石的形制與內容
嘛呢石外形多為下方上圓,上半部堆疊如錐形山丘,源於對青藏高原巍峨群山與山神的崇拜。多數嘛呢石會放置牛角、羊角或完整犛牛頭骨;有些還會插上柏樹枝條象徵寶劍,或在枝條繫上布條象徵靈魂。色彩繽紛的經幡懸掛於嘛呢石頂端或周圍,更添美麗與神秘氣息。
嘛呢石刻內容早期多以苯教崇拜圖形與符號為主,如日月、龍、魚、鳥、獸、卍字等。隨著佛教興起,石刻主題逐漸轉為經文、咒語(六字真言)、諸佛、菩薩、高僧、佛塔等佛教元素。

著名嘛呢石聖地
在藏族人民心中,高原上的石頭具有神性,嘛呢石更寄寓著神靈氣息。青藏高原上有許多與嘛呢石相關的著名聖地。
嘉那嘛呢石城——位於青海省玉樹縣,是世界最大的嘛呢石堆,佔地相當於兩個足球場。由嘉那第一世活佛於1715年創建,至今已有240多年歷史,共堆積約23億塊經石。

昌都嘛呢山——位於西藏東部黑昌路旁的村落,已有六百多年歷史。這座嘛呢石山高逾20公尺,底部周長約1華里,由藏傳佛教信徒長期耗費巨資與心力堆砌而成,是他們向佛向善的虔誠象徵。
古格嘛呢牆——坐落於西藏古格王國遺址,歷史約七至八百年。嘛呢牆長達千餘公尺,嵌有上萬塊雕刻著色彩絢麗、精緻細膩的佛像、經文、咒語與圖案的嘛呢石板,展現了古象雄文明的繁盛與後期藏傳佛教的文化特色。
結語
嘛呢石不僅是雕刻岩石,更是藏族精神信仰、藝術傳承與文化延續的深刻體現。從古老的苯教淵源到與藏傳佛教的融合,嘛呢石映照出藏族對自然、神性與祈福追尋的崇高敬意。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