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藏醫藥

藏醫藥是流傳於藏族地區的一種傳統醫學。醫學是藏傳佛教五明(知識分支)之一。藏醫信奉佛教基本教義,認為所有疾病皆由貪、瞋、痴三毒引起。遵循佛陀四聖諦,藏醫以藥物對治貪瞋痴,從而離苦得樂。時至今日,它更借鑒融合諸多先進醫學體系,將更好地服務藏族與世界人民的健康。

起源

敦巴辛饒彌沃切
敦巴辛饒彌沃切

敦巴辛饒彌沃切是最早的藏醫,來自藏族文化與苯教的發源地——象雄。根據苯教傳統,他自幼研習苯教教義,廣泛觀察自然,得出萬物由土、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其相互作用推動一切變化。其子傑布楚西繼承其醫學知識,編纂成《莫古哲米》,成為《四部醫典》源流文本之一。

七世紀時,松贊干布邀請來自中國(唐朝)、印度、中亞、羅馬及波斯等地的醫師入藏,吸收優秀醫學文化。八世紀末,更多醫師受邀入藏,同時佛教醫學教義從印度傳入西藏。11至12世紀期間,大量印度醫學文獻廣傳至西藏並譯成藏文。隨後,基於醫學解剖的印度佛教醫術大量引入西藏。時至今日,以印度佛教文獻與阿育吠陀傳統醫學為基礎的藏醫藥,仍在西藏、印度、尼泊爾、不丹、拉達克、西伯利亞、中國大陸及蒙古等地存續發展。

主要藏醫理論

藏醫以三因學說與五大源生理論為核心原則。

三因
三因 - 隆(藍)、赤巴(紅)、培根(黃)

1. 根據藏醫理論,人體內存在三因(三種能量),即隆(風/氣,標示為藍色)、赤巴(火,標示為紅色)與培根(土與水,標示為黃色);以及七種物質基礎與三種排泄物。三因主導並控制七物質基礎與三類排泄物的運動。正常情況下,三因維持平衡,發揮主導控制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作用。一旦三因失衡,便會引發人體疾病。隨著三因變化,疾病種類、部位與嚴重程度亦有所不同。此時三因便發揮病理機轉作用。透過隆的功能,血液循環全身。若有血無隆,血液將失去動力停止流動;若有隆無血,身體將乾涸。當血與隆耗盡,生命便告終止。

  • 三種功能原則:
    • 隆是身體循環物質(如血液)、能量(如神經衝動)與非物質(如思維)能力的來源
    • 赤巴特性為熱,是體溫調節、新陳代謝、肝功能及辨別智慧等多種功能的來源
    • 培根特性為寒,是消化機能、身體結構維持、關節健康及心神穩定等多種功能的來源
  • 七物質基礎:飲食營養素、血、肉、脂肪、骨、骨髓、精液
  • 三種排泄物:糞便、尿液、汗液

2. 藏醫吸收中醫五行學說,用以解釋人體生理、病理及身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形成辯證治療基礎。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論主要應用於藏醫脈診。通過將內臟與五行對應,醫師藉脈象變化解析健康狀況。此系統中,每個臟(實質器官)與腑(中空器官)配對,各對應一種元素。例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相應地,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則與這些元素對應。

五大源生理論
五大源生理論

早在八世紀末,藏醫便借鑒漢醫經典《月王藥診》內容,並在藏醫典籍《四部醫典》中進一步發展五行理論。此外,中醫運用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與相剋(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關係解釋疾病傳變,也為藏醫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3. 在藏醫稱為「五大源生理論」的體系中,宇宙萬象根據其性質、功能與形態,歸納為水、火、土、風、空五種基本物質。透過推演觀察,藏醫將萬物劃分為這五種本源,其中空代表一切物質存在與運動的場域。

根據藏醫理論,這五種本源元素遍佈所有空間,構成自然界萬物生發的基礎。同時,人體——特別是五臟六腑——既是五行精華的儲藏所,也是轉化與排除其殘餘的容器。

  • 心是空元素精華匯聚之處,為意識的基礎
  • 肺儲藏風元素精華,主司呼吸
  • 肝蘊藏火元素精華,為熱能與能量的來源
  • 脾儲存土元素精華,提供堅實與同化功能
  • 腎為水元素精華所在,主管濕潤與潤滑

有別於中醫五行強調相生相剋的動態關係,藏醫五大本源被視為具有獨特性質與功能的獨立實體。不存在相生相剋的階序關係,而是透過不同方式的交互作用與組合,形成存在的各個面向。

主要藏藥與其他療法

藏藥植物手稿
藏藥植物手稿

據相關統計,中國境內藏藥約有3000種。西藏是藏藥發源地,常用藏藥達360餘種,主要源自菊科、豆科、毛茛科、罌粟科、傘形科、龍膽科、薔薇科、玄參科、十字花科及百合科等植物。重要藥用屬包括蒿屬、紫堇屬、報春花屬及木賊屬等。由於青藏高原獨特的氣候、環境與海拔,藏藥使用許多當地物種,如藏紅花、冬蟲夏草等。除草藥外,犛牛骨製成的飾品如手鐲,被認為有助身體平衡能量。這些鑲嵌珊瑚、綠松石或含有金屬、銅、銀、黃銅等礦物的藏藥手鐲,可緩解焦慮、安神定驚,或促進血液健康循環。

治療方法

藏醫強調整體平衡與自然律動和諧。其診斷方法包括問診、觀察、觸診、脈診與尿診。治療著重飲食調理、規律起居、藥物療法與外治法。藥物多取自天然礦物、植物及動物資源(如珍寶丸與草本方劑)。常見外治法包括放血、灸療、藥浴、溫泉療法、按摩(含獨特藏式「灸刺」按摩)與塗擦療法,皆旨在調節隆、赤巴、培根三因的動態平衡,以防治疾病。

結語

藏醫藥扎根數世紀智慧,並透過與鄰近醫學傳統交流而豐富,至今仍是融合靈性洞察與實踐療癒的活態體系。透過強調身、心、環境的平衡,它不僅處理身體疾患,更滋養內在和諧。今日,藏醫在保存古老原則的同時,適應現代知識,提供跨文化、跨世代的整體健康之道。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