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寺是西藏格魯派「三大寺」之一,另外兩座分別是甘丹寺和哲蚌寺。寺院坐落在烏孜山腳下,位於拉薩北郊,距離市區僅約10公里。其名稱源自建寺時周圍盛開的野薔薇,藏語中野薔薇讀作「色拉」,因而得名。全盛時期曾有超過8000名僧侶在此修行,規模僅次於哲蚌寺,是藏區第二大寺院。
關於色拉寺

色拉寺是一座建築群,佔地約11萬平方公尺,最興盛時有超過8000名僧侶。這裡也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格魯派祖師宗喀巴曾在此駐錫講經。
寺院創建者釋迦也失(1355–1435)是宗喀巴大師的首席弟子,於1419年建立色拉寺。在建寺之前,宗喀巴與弟子們已在色拉烏孜靜修處更高處搭建了隱修所。
釋迦也失也是首位向明朝皇帝傳法的西藏喇嘛。他返回西藏後,將明朝皇帝賜予的經書與佛像供奉於寺中,至今仍可看見這些珍貴文物。
色拉寺供奉著上萬尊西藏不同時期及來自印度、中原的金銅佛像,收藏大量經卷、法器、精美唐卡、刺繡、壁畫等珍貴藝術品,既是禮佛聖地,也是欣賞藝術的好去處。
色拉寺建築特色
色拉寺建築為藏式風格,殿宇金碧輝煌。繞寺一周的轉經道僅1.5公里。寺院布局以措欽大殿為中心,周圍散布著各札倉(僧院)的附屬建築。與漢傳佛教建築不同,色拉寺的布局不對稱,而是依山勢錯落分布。
措欽大殿與護法神殿最負盛名,絕對不容錯過。
措欽大殿
措欽大殿是全寺中心,面積達1092平方公尺,由108根大柱支撐,是最宏偉的建築,共四層,可同時容納5000名僧侶誦經。

殿內牆上繪有大量彩色壁畫。主殿供奉兩層樓高的釋迦牟尼像與釋迦也失像,後者頭戴一頂寫有梵文的獨特帽子,是明成祖在其赴中原傳法時所賜。另有一幅釋迦也失的彩緞畫像,長109公分、寬64公分,雖歷經五百餘年,色彩仍鮮艷如初。殿內收藏約200部《甘珠爾》《丹珠爾》等藏文佛經,皆以金汁抄寫,極為珍貴。
護法神殿
最著名的馬頭明王像位於傑札倉四樓的護法神殿。進入主殿後直行,經過一排小殿即可見到。馬頭明王是藏傳佛教密宗護法神,據說這尊有600年歷史的聖像許多年輕人與孩童的守護神,擁有強大法力能驅邪避凶。當地人會將頭探入神龕,以額頭輕觸佛像基座祈福。
此像由藏傳佛教高僧仁欽桑格於15世紀中期塑造,其家族世代修持馬頭明王金剛密法。後來這位大師成為宗喀巴弟子,在顯密教法上均有極高造詣。
前往色拉寺的信眾主要朝拜此殿,遊客亦可參與,祈求福佑、驅除厄運。每年藏曆12月27日會舉行色拉崩欽節,供奉馬頭明王金剛杵,是色拉寺獨有的宗教節日。
色拉辯經
色拉辯經遠近馳名。辯經場位於寺院北側,過去是高僧與活佛講經之處,辯經通常於下午三點開始。

各札倉僧侶會在下午聚於此處,就上午所學內容相互辯論。辯經是僧侶精進修行、研習佛經的重要方式。
作為拉薩格魯派三大寺之一,色拉辯經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即使曾在其他寺院見過辯經場面,也絕不能錯過色拉寺的盛大景象。
辯經時,僧侶三兩成群。通常提問者站立,答辯者席地而坐。通過辯經學習佛法,是藏傳佛教的傳統特色。這種問答形式讓僧侶交流研經心得,深化對佛法的理解。
三大札倉
色拉寺有三大札倉:色拉昧札倉、阿巴札倉與傑札倉。「札倉」是藏語「僧院」的音譯,為僧侶學習藏傳佛教戒律的學院。
色拉昧札倉是寺內最古老的學院,建於明朝1419年,最初教授基礎佛法。
色拉阿巴札倉規模最小,專攻密宗研究。
色拉傑札倉主要教育來自西藏以外的遊方僧侶,是現存三所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者。
攀登烏孜山

登上背景的烏孜山頂,可飽覽拉薩市全景。這裡是登山愛好者的熱門去處,山體相對高度約500公尺,攀登需時約4小時,較耗體力。但隨著山路攀升,您會發現拉薩市景愈發開闊。
旅遊小貼士:
- 每年藏曆12月27日,寺院會舉辦色拉崩欽節。當天會展示開光金剛杵為信眾祈福驅邪,許多信徒參與法會,遊客也可前來參拜除穢。
- 遵循藏傳佛教傳統,繞行寺院、殿堂與轉動經輪時應順時針方向。
- 尊重當地信仰:勿以手指佛像;進入殿內需脫帽保持安靜;未經許可請勿拍照。
- 建議於中午前參觀殿堂,因許多殿堂下午三點後關閉,該時段專門安排參觀辯經活動。
- 觀看辯經時請保持安靜,勿打擾僧侶,如過度靠近或不停拍照。
- 色拉寺地處高海拔,初抵拉薩的遊客應避免登山等劇烈運動。若感不適,無需勉強登頂。
以下為色拉寺介紹影片,可觀看更多細節。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