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嶺國格薩爾王

  • Julie
  • 最後更新 : 18/02/2025
玉樹格薩爾王雕像
玉樹格薩爾王雕像

格薩爾王(約西元1038-1119年)是傳奇藏族英雄,出生於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他一生剷除暴虐、護佑百姓,南征北戰最終統一了金沙江、黃河上游流域的150多個部落。後人尊稱他為嶺國格薩爾王。相傳格薩爾王亦是蓮花生大師的化身,具足智慧、慈悲與力量。

宗教文化意義

格薩爾王畫像

格薩爾王是真實歷史人物,在史詩傳唱過程中逐漸神化。以格薩爾為藍本的口傳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

他統一了吐蕃王朝崩潰後持續數百年的部落紛爭,發展農牧業使百姓安居樂業,為藏族人民帶來安定。

他倡導比原始苯教更體系化的佛教,形成以佛教世界觀為核心的統一藏族文化

據格薩爾王傳說,其同母異父兄弟賈察協噶(母親為漢族)戰功顯赫,最終壯烈犧牲於戰場。他是《格薩爾王傳》中人格最完美的正面英雄。

嶺國格薩爾生平

格薩爾王出生於甘孜州德格縣阿須草原(屬嶺國境內),原名「覺如」。嶺國格薩爾自幼家貧,以放牧為生。因叔父挑撥離間,母子相依為命四處漂泊。格薩爾幼年胸懷大志,卻總有人不願見他出頭。

當時當地首領是覺如的叔父晁通。叔父代表母系勢力,古代母系不能成為地方王者,王位必須屬父系。但在父系未真正稱王時,叔父能操縱部落命運,因此百般打壓年幼的格薩爾。最終嶺國格薩爾王以超凡武藝與智慧擊敗叔父奪得王位,帶領部族克服洪水、暴風雪、乾旱等百年未遇災難。期間格薩爾王還贏得門嶺戰爭、霍嶺戰爭、薑嶺戰爭等關鍵戰役,開拓疆域。

12歲時,在兄長賈察協噶協助下,覺如悄然返回部落。他在嶺國各大中小派系聯合舉辦的賽馬大會中奪得頭籌,繼而贏得王位成為格薩爾王,並娶珠姆為妻。自此展開南征北戰的軍旅生涯。

相傳格薩爾王15歲時率領嶺國勇士征討魔地「德域」,斬殺魔王托塔,將魔域「德域」化為善德淨土,使「德域」百姓過上幸福安寧生活。

格薩爾王塑像

格薩爾王在「德域」駐守9年,將此地治理得井井有條。24歲時,霍爾白帳王入侵嶺國劫走王妃。格薩爾王聞訊立即出征,斬殺霍爾白帳王、收服霍爾地區,凱旋歸來帶著王妃。這場霍爾國與嶺國的霍嶺戰爭是《格薩爾王傳》最具代表性的篇章。

接著在格薩爾33歲時,他贏得薑國與嶺國的薑嶺戰爭。薑國魔王薩旦企圖奪取嶺國鹽海。格薩爾王與嶺國將士同薑國君臣展開一系列智勇交鋒,最終消滅了史詩中「四大魔王」之一的薑國魔王薩旦。

36歲時贏得門嶺戰爭;40歲征戰大食(今波斯地域)征服大食王;42歲前往喀契消滅喀契赤贊王;68歲南征尼泊爾達米部,69歲征服白熱綿羊部。

通過四處征戰,嶺國格薩爾王統一了周邊150多個部落,在川青藏三省交界處的藏區建立統一政權,結束了吐蕃王朝崩潰後數百年的部落紛爭。因此後世百姓將格薩爾王視為能降服一切邪惡的光輝戰神。

英勇偉大的領袖格薩爾王為平民帶來穩定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百姓開始用神話傳唱方式歌頌格薩爾王的軍旅生涯、弘揚詩意正義、傳播文化,表達對他的敬仰與欽佩。格薩爾王成為平民引以為傲的英雄。

歷史遺跡

格薩爾與三十大將遺物

拉卜楞寺

1. 藏區六大黃教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展廳中,仍保存著格薩爾王的寶劍與馬鞍。據相關記載「此劍與鞍由名為嶺倉的活佛傳承,其本名敦珠嘉措,是拉卜楞寺第十任住持,亦為嶺國後裔」。

2. 玉樹州囊謙縣嶺國寺周圍有大小佛塔多座,塔身用金粉寫有大將姓名稱號。寺內原存格薩爾王金冠、金鞍、金甲、寶劍、神弓等物,以及大將銀鞍兵器、王妃與三十大將女眷佩戴飾品等。可惜多數物品在文革期間遺失,現青海省「格薩爾研究院」僅存格薩爾頭盔一頂與箭矢一對。

3. 距扎陵湖不遠有座「珠姆馬圈」山。當地人稱常能在該山拾得箭鏃、鎧甲鐵片等物,推測可能是古戰場遺址。

德格宗欽寺及昌都、阿壩、甘南等地寺院中,仍保存大量格薩爾唐卡、造像與器物遺存。

格薩爾王蹤跡

獅龍宮殿

1. 青海果洛州達日縣查朗寺附近有條名為「庫達」的黑土溝,是格薩爾王宮殿「獅龍宮殿」舊址。1993年民眾集資百餘萬元在舊址新建宮殿,內供格薩爾銅像與珠姆、乃瓊等三十大將塑像,牆壁繪有戰神格薩爾彩繪壁畫。

2. 西藏芒康有地名叫普羅娘宗,相傳黃銅故鄉在此。史詩中黃銅城堡稱「普若娘宗」,故得名。

3. 四川德格江熱有格薩爾兄長賈察城堡遺址,以及引水女宗遺跡。

4. 青海果洛州瑪多縣扎陵湖南有古城遺跡,據傳是嘉洛敦巴堅贊城堡。

5. 青海海南州共和縣石乃亥鄉附近有石砌石城,稱「辛巴石城」。

6. 青海阿尼瑪卿山腳下,達武鄉與東傾溝鄉交界處有巨石壘成的煨桑台,長寬高比例勻稱,約普通藏房大小。相傳嶺國逢節慶或戰事災難時,格薩爾王會來此煨桑祈福消災,當地人稱「桑卡」。

那曲贊丹寺

7. 西藏那曲索縣有贊丹寺,意為檀香木。相傳格薩爾母親分娩後割臍帶時血滴落處,不久長出粗壯檀香樹。後人伐木為柱在此建寺,故名贊丹寺。

8. 青海果洛州達日縣有座用鹿角、野牛角、犛牛角砌成的城堡,稱「阿達角城」。這座角城在西藏民主改革前保存完好,後遭拆除。

四川阿壩、甘肅甘南、青海玉樹與果洛等地仍存大量此類歷史遺存與傳說。

《格薩爾王傳》史詩

《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可謂人類口頭表達偉大藝術的生動鮮活樣本。

藏戲中格薩爾王場景油畫

史詩是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在世界多個文明與傳統中流傳。古希臘荷馬史詩神話被公認為西方文學源頭,巴比倫《吉爾伽美什》、古印度《摩訶婆羅多》、古英語《貝奧武夫》、古德語《尼伯龍根之歌》、古法語《羅蘭之歌》、非洲馬利史詩《松迪亞塔》等曾廣為傳唱影響深遠。古希臘亞里斯多德曾詳論史詩內涵特質,對這種藝術形式給予高度評價,開創人類認識與評論史詩先河。世界各地人們依據自然環境與文化傳統,發展出形式各異、風格繁複的史詩表演傳統,無數史詩成為人類口頭表演文化豐碑。

主要流傳於藏族、蒙古族等民族中的大型史詩《格薩爾》,堪稱人類口頭表達偉大藝術的生動樣本,其諸多特質令人驚嘆。

《格薩爾》故事「多如犛牛毛」,數不勝數,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王傳》為世人所知前,西方工具書稱世界最長史詩是古印度《摩訶婆羅多》,共十萬頌、二十萬詩行。至於《格薩爾王傳》長度,至今未有精確統計,但可大致知曉藏族史詩文本有百餘部,各「分部本」互不重疊,僅詩文部分就超過百萬行。

《格薩爾王傳》不僅是當今世界最長史詩,更反映了藏族史前歷史。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將古藏高原社會的某些社會制度、道德標準、價值觀念以及民間習俗、語言特徵等融入史詩。佛教傳入前存在原始宗教信仰——苯教,通過歷代藝人口耳相傳,這些信仰不斷融入史詩之中。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