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五大主要信仰
- Eric
- 最後更新 : 24/05/2024
藏傳佛教是西藏最普遍信奉的宗教。它根源於大乘佛教,並在西藏流傳超過千年。歷經千年演變,藏傳佛教已發展成獨特而充滿活力的佛教形式,並建立了特有的教義與哲學體系。
這套教義與哲學體系內容豐富且卷帙浩繁,但可歸納為五大核心教義,即:四聖諦、八正道、業力與輪迴教義,以及禪修實踐。本文將簡要探討這些信仰。
四聖諦
藏傳佛教主要建立在佛陀所教授的四聖諦基礎上。認識並理解這四聖諦,能讓信徒更深入領悟生命的真諦。四聖諦分別是:

苦諦(焦慮之苦,不滿足)
梵語dukkha難以精確翻譯成英文,但其涵義是指存在充滿焦慮之苦。焦慮之苦存在於出生時,也存在於死亡時,更存在於老化過程與疾病中。因此根據藏傳佛教,世俗生命的特徵就是生、死、重生(輪迴)的循環。
集諦(生起,起源)
集諦或苦的起源是佛教核心觀念,意指世間存在著支配法則,即根本的因果定律。苦源於生存慾望、求滅慾望與情慾。明白苦來自這些不同慾望,能讓我們更清楚理解為何會承受焦慮之苦。
滅諦(終止)
滅諦指認知到終止苦的可能性。要終止苦,必須放下慾望、渴愛或貪念。渴愛主要分三種形式:對感官享樂的渴愛、對存在的渴愛、對不存在的渴愛。若未根除這些渴愛,苦就會不斷重現。
道諦(八正道)
道諦或八正道是引導捨棄慾望的道路。依循八正道生活,就能終止苦。
八正道
理解四聖諦能導向開悟。事實上,第四聖諦指的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藏傳佛教的重要教義,虔誠實踐八正道能終結輪迴循環:

- 正見(Samma Ditthi)——正見指清楚認知上述四聖諦,理解生命充滿苦難且苦源於各種渴愛。這種清晰認知是達到開悟的必要條件。
- 正思惟(Samma sankappa)——一旦清楚理解聖諦,就能達成清晰思惟。思惟塑造一個人,也引導行動。錯誤思惟導致錯誤行為,正確思惟則導向正確行為、捨離、慈愛與無害(慈悲)。
- 正語(Samma vaca)——正確思惟導向正確言語,且正確思惟需配合正確言語。因此,追求開悟者應培養正確表達與溝通的習慣。
- 正業(Samma kammanta)——正確行為是正確思惟的產物,正確思惟當然需以正確行為相輔相成。透過正業,能逐漸脫離生死輪迴業力的糾纏,也能從這業力循環中解脫。
- 正命(Samma ajiva)——追求開悟者應找到正確謀生方式。工作絕不應傷害任何人,若造成傷害就不是正命。
- 正精進(Samma vayana)——所有行動都需要努力,因此要達開悟,應朝目標付出正確努力。正精進也包括培養良好習慣,如修習禪修與正念。
- 正念(Samma sati)——正念指正確覺知,包含持續觀察自身思想、感受與想像。正念包括安那般那念(呼吸正念),與內觀相輔相成。
- 正定(Samma samadhi)——指正確禪修實踐,包含深度專注,以及各種禪修方法的修習。
業力教義
業力教義是藏傳佛教核心主題,與因果定律相關。根據這定律,業力教義說明當前行為會產生果報,果報可能立即顯現,或數年後出現,甚至顯現在另一生命形態中。業力被視為果而非因,通常儲存於眾生意識中。
每個人都需要化解業力影響,必須超脫生死輪迴(輪迴)。任何人都可透過直接面對業因來化解。藏傳佛教認為,透過理解四聖諦並實踐八正道,就能化解業力。
輪迴概念
藏傳佛教秉持輪迴概念,意指眾生可能以其他生命形態重生或轉世。輪迴概念是藏傳佛教必要教義,因為眾生經歷著生死輪迴的業力循環。
如前所述,業力通常儲存於眾生意識中。若意識帶有惡業,可能投生至較低生命形態,這絕非你所願;若帶有善業,則可能投生至較高生命形態。你將持續經歷生死輪迴,直到從所有惡業中解脫並達開悟。
轉世與再生的區別
然而,轉世與業力概念的再生略有不同。再生是非自願的,通常由業力導致,根據過去世生活方式決定投生形態。但藏傳佛教的轉世是自願的,非關業力,而是因你發願而發生。
在藏傳佛教中,轉世者被稱為「祖古」。祖古自願選擇轉世時間與地點,為特定目的轉世,即幫助其他眾生達至更高存在形態。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就是祖古的例子。祖古通常透過夢境、異象、占卜或請示神諭被發現。
菩薩概念
菩薩是輪迴與再生議題中需討論的另一概念。它源自兩個梵文字:「薩埵」(眾生)與「菩提」(開悟),字面意義即「開悟的眾生」。嚴格來說,菩薩指「邁向成佛之道者,為利益眾生而自然生起成佛願望與慈悲心者」。
因此,菩薩是發菩薩誓願、幫助眾生成就佛道者。菩薩普遍被稱為「佛教聖者」。
不同文化對菩薩的描繪各異,但在藏傳佛教中,一些最廣為認知的菩薩包括觀世音、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每位菩薩各有其誓願,掌管特定領域或境界。例如,度母是藏傳佛教女性菩薩,代表事業成就的功德。
菩薩道
藏傳佛教中達成靈性進步的另一相關體系是菩薩道,包含以下五道:
- 資糧道
- 加行道
- 見道
- 修道
- 無學道
喇嘛教
喇嘛教——遵行喇嘛傳承的教法與實踐——是藏傳佛教獨有特色。喇嘛在藏傳佛教中是佛法教師的稱號。然而在藏傳佛教中,「喇嘛」意為「最高準則」。過去,「喇嘛」總是指寺院住持或受敬重的靈性導師。
傳統上,「喇嘛」稱號僅授予達到特定靈性開悟層次的上師。因此,你常會看到「喇嘛」稱號附加於大師名號之後,如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
本尊瑜伽(禪修)
佛教有不同禪修形式,但在藏傳佛教中最盛行的是本尊瑜伽。「本尊」一詞有時令人困惑。在金刚乘佛教中,「本尊」並非指「神」,而是指完全開悟的覺者。本尊瑜伽是幫助我們與特定完全開悟覺者或佛陀相應,以體證內在佛性的修持。這是透過觀想與儀軌與特定本尊相應的禪修實踐。
本尊瑜伽包含兩個階段: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中,修行者觀想所选本尊,專注於其壇城與眷屬,從而達成與本尊的認同。在圓滿次第中,修行者放下與本尊認同的觀想,最終進入空性。
本尊瑜伽的目標!
本尊瑜伽的目標是讓修行者體悟自己與禪修本尊本質無二。這意味著禪修者了悟本尊與修持者之間沒有二元對立。不二概念難以解釋,簡單來說就是修行者與本尊合一。
隨著信徒持續修持本尊瑜伽,他會逐漸在思想行為上與佛陀合一。此外,透過持續修持這種禪修,就能達到成佛境界。
此修持的另一目的是讓修行者體悟人人皆有成佛潛能。每個人都是潛在佛陀的事實,使此修持有別於任何不切實際的空想。
禪修當然是藏傳佛教核心。事實上,八正道的最後三道正是指禪修實踐及其重要性。
分析式與專注式禪修
佛教有許多禪修類型,如不淨觀、緣起觀、隨念、三昧(專注)等。但佛教禪修可歸為兩類——分析式與專注式。
分析式禪修是結合些許正念的禪修,但運用推理來深入洞察心識運作與實相本質。透過理性,能具體證悟真實自我與實相本質。
專注式禪修則是幫助修行者培養專注力的修持。在此修持中,訓練心識專注於某一對象,主要目的是讓人發展對單一對象的專注力。對象可以是燭焰、圖像或呼吸。
進行專注禪修時,若分心,注意力總會回到專注對象。這讓修行者培養保持專注與穩定的能力。實踐此類禪修的桑傑·古普塔博士說:「這是培養超級專注力的練習」。
真言概念
閱讀藏傳佛教與禪修資料時,也會接觸到真言概念。真言——梵文術語——指祈禱或禪修中反覆誦念、唱誦、觀想或默念的神聖字詞或詞組。真言能有效平靜心緒,營造禪修氛圍。
真言非同一般字詞,是與本尊相關的神聖字句。本尊真言是藏傳佛教重要面向。此外,真言長度與結構各異。例如「唵」真言,在印度教中被視為梵的首現,是根本真言。
曼陀羅
若造訪佛教寺院,你會驚艷於繽紛的曼陀羅。曼陀羅指彩色幾何構圖或符號,代表整個宇宙,常作為深化禪修的輔助工具,也用於聚焦信徒心念,創造祈禱神聖空間。
在藏傳佛教中,曼陀羅被視為神聖宇宙圖,標示佛陀傳承。它們以織品、繪畫、卷軸形式呈現,或作為巨大掛毯置於寺院經堂與佛壇。你可在拉薩布達拉宮及西藏其他佛教寺廟見到巨大曼陀羅。

結語
對外人而言,藏傳佛教實踐可能顯得奧秘難解。但藏傳佛教建立在扎實教義基礎上,且體現了值得研究的崇高儀軌、哲學與信仰體系。
藏傳佛教實踐的終極目標是信徒的「成佛」或「開悟」。成佛被理解為脫離一切解脫障礙的存在境界,是持續喜樂與開悟成就的狀態。因此,若你尋求通往開悟的崇高道路,永遠可以信奉藏傳佛教基本教義,並投身其獨特實踐。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