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西藏的土著宗教
- Beatrice
- 最後更新 : 28/09/2024
地處喜馬拉雅山高海拔地區的西藏,因其獨特的地理屏障而長期與世隔絕。在其獨特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當地土著民族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宗教形式,稱為「苯波教」。通常簡稱為「苯教」。
苯教起源於「岡底斯山脈」和「瑪旁雍錯湖」地區,屬於古代象雄王國的領土。這個神秘的王國擁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文化,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從西藏歷史的角度來看,「象雄」幾乎是古代西藏整個西部地區的同義詞。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的起源。毫不誇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須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必須先研究這門苯教。
著名的岡仁波齊轉山、繞聖湖、磕長頭、撒隆達、懸掛經幡、瑪尼石、酥油雕塑、金剛結、藏文書寫、天珠、藏族鍋莊舞、唐卡繪畫等,全都源自古象雄文化。古象雄對後世的文化與宗教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如今你仍能在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宗教等領域中找到象雄的痕跡,而苯教也正源於此。

苯教的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佛教傳入前的階段,另一個是受佛教影響後的階段。第一階段指的是佛教影響尚未進入前的純粹苯教形式。第二階段始於8世紀,當時佛教開始傳入西藏,後來伴隨著佛教在西藏的復興。目前,約有10%的西藏人信奉或追隨苯教。
苯教及其神祇
苯教作為西藏的土著宗教,由敦巴辛饒彌沃創立。它信仰多種神祇的存在,這些神祇傳統上被融入西藏房屋的設計與建造中,使得每一座藏式房屋都成為一座真正的城堡(宗卡),用以抵禦外界的邪惡力量。因此,一般的藏式房屋通常設有保護家宅的男神座位。每天,家中的父親或男主人會召喚這位神祇,並最終焚燒杜松葉和木材以安撫祂。家中的女主人也有一位保護神(廚神),其座位設在廚房。此外,苯教還有許多獨特的神祇體系和修行方式。

佛教影響下苯教的演變
8世紀時,佛教逐漸傳入西藏,其影響最終引發了西藏權貴貴族與統治家族之間的鬥爭。在這些鬥爭的推動下,以及出於擁有自身經典的需要,苯教開始演變為一個系統化的宗教,擁有書寫完備的神聖經典和嚴謹的教義。在這些鬥爭中,苯教並未獲得對佛教的宗教優勢,因為8世紀晚期,赤松德贊國王對苯教及其信徒進行了迫害。儘管如此,作為土著宗教的苯教及其修行方式,在西藏的東部和北部邊境地區仍然得以延續。

苯教與佛教
原始的苯教與原始的佛教存在本質區別:苯教信仰萬物,而佛教信仰佛陀。苯教是西藏的原始本土宗教,受到來自印度佛教的影響。苯教與佛教相互借鑒,大致形成了現在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既非小乘佛教,也非大乘佛教,而是一個獨立的流派。松贊干布在西藏傳播佛教,並在6世紀中期使其取代了苯教。後來,甚至苯教信徒也發現自身宗教的一些不足,開始借鑒佛教的某些內容。
現代的苯教
如前所述,根據最近的中國人口普查,相當數量的西藏土著(約10%)仍然信奉苯教的宗教實踐與信仰。事實上,在西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之前,整個西藏和中國西部仍有300座苯教寺院。目前,整個西藏約有264座活躍的苯教尼姑庵、寺院和隱修地,包括最著名的如昌都的澤珠寺、日喀則的雍仲林寺等。
此外,尼泊爾也有許多苯教寺院和機構,例如加德滿都市西郊的澤珠寺。再者,苯教的主要寺院(曼日寺)在印度喜馬偕爾邦的多蘭吉重建。最後,目前苯教已被正式承認為與佛教各派享有平等權利的宗教團體,對「苯波」的歧視被禁止,並被認為是自取滅亡和不民主的。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