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曆
- Caroline
- 最後更新 : 26/03/2024
藏曆是西藏傳統曆法,廣泛應用於藏族生活。其精確的太陽曆日期由門孜康(又稱藏醫藥曆算學院)的星象師負責推算,該機構每年會提前數月研究藏醫藥並計算藏曆。
歷史淵源
據歷史記載,三千多年前藏族就創造出獨特的曆法,根據月相盈虧計算日、月、年。數百年後,信奉苯教(西藏原始宗教)的人們學會推算冬至確切日期,並將其定為年度起始,這為西藏節慶的多樣性奠定基礎。七世紀時,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先後入藏和親,將中原曆法帶入這片古老土地。此後藏曆融合農曆與印度曆法,到元代已發展成包含天干地支與五行的獨立曆法。經過數世紀演進,藏曆體系日趨成熟。
藏曆主要受三大體系影響:其一是公元1027年從梵語傳入西藏的《時輪經》;其二是唐代文成公主帶來的陰曆系統;最後是將新年定於十二月的元素陽曆系統。這三大體系共同調和了藏曆中的太陽與月亮因素。
曆法構成
藏曆結合陰陽曆特性,全年354天依曆法分為四季。與多數傳統不同,藏曆年以冬季始、秋季終。一年包含十二個月,首月與農曆相同。每月30或29天,前者稱大月,後者稱小月,兩者交替出現,另設閏月調整月份與季節對應。藏曆各季長度不均等,根據太陽在天球位置劃分。通常冬季最長,其次春、秋、夏季。每60年按古老傳統進行週期循環。此外,二十四節氣對長期天氣預報、行星運行與日月食預測極具參考價值。
流傳與應用
除西藏外,藏曆亦流通於中國西部部分地區與不丹。當地人深信日常活動應擇吉時而行,因此藏曆成為婚喪喜慶、出行等重要生活的指南。曆法中記載許多源自天文觀測與民間傳說的精闢諺語,這些易於記誦的智慧在藏族間廣為流傳。
藏曆協助藏族解決各種生活難題,不僅用於探索自然規律與宇宙法則,更關注疾病治療與氣候變化的關聯性。藏人自古透過觀察動植物、河流、星象、雲彩形態色澤與風向等多元方式預測天氣,並參考古籍預判來年可能發生的雪災、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同時根據杜鵑、鴻雁、燕子等候鳥活動安排農事。這份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對藏族乃至全人類皆具重要價值。
藏漢曆法差異
藏曆涵蓋五行、七曜、八卦、九宮、生肖與風水等中國傳統元素。
對中華文化感興趣者必不陌生五行——金木水火土被視為生命本源。漢族以十二生肖紀年,藏曆亦然。但由於月份長度與年度起始日不同,兩套系統的日、月、年計算方式並不一致,請勿混淆。

藏曆中每種五行元素主管兩年,而每個生肖僅標記一年,接著輪替下個組合。例如2018年是土狗年,2019年即為土豬年。每六十年為一循環。公元1027年《時輪經》自梵語傳入西藏,該年因此定為藏曆元年,正值火兔年,這就是為何火兔年始終是六十年週期起始年的由來。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