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青藏高原 - 世界最高高原

西藏高原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海拔超過4000公尺,被譽為「世界屋脊」。實際上,西藏高原和青藏高原是不同的地理概念。在中國,青藏高原的概念僅指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其範圍是指崑崙山脈以南、喜馬拉雅山脈以北、喀喇崑崙山脈以東、橫斷山脈以西的區域。20世紀中葉後,「青藏高原」一詞在中國廣泛使用。然而在國外,自20世紀初起就採用「西藏高原」來描述整個青藏高原。中國科學研究界已採用西藏高原來翻譯「青藏高原」。因此,下文提及的西藏高原將以廣義概念陳述,即指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地圖

青藏高原基本資料

  • 緯度:北緯25°-40°
  • 經度:東經74°-104°
  • 面積:965,300平方英里
  • 長度:2,500公里
  • 寬度:1,000公里
  • 平均海拔:4,500公尺
  • 涵蓋國家:中國、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

青藏高原是東亞的高原區域,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大部分地區位於中國西部的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以及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部分區域。在中國境內涵蓋西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和雲南省,佔中國總面積的23%。

六大地理分區

地理上,青藏高原可分為六個部分: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

青藏高原
地圖上的青藏高原

1. 藏北高原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介於岡底斯山脈、崑崙山脈和唐古喇山脈之間。海拔普遍在4500公尺左右,是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地勢起伏不大,有一系列高海拔山脈,但因高原背景顯得相對不高。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布。

2. 藏南谷地也稱為藏南山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雅魯藏布江上游,喜馬拉雅山與岡底斯山之間。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300~500公里。海拔3000~4000公尺。沿河谷兩岸多為局部平原。

3. 柴達木盆地位於東經90°16'~99°10'、北緯35°20'~39°25'之間,是青海省最大的高原盆地。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400公里,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隸屬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轄。

4. 祁連山地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北與東鄰接甘肅省河西走廊,南接柴達木盆地。祁連山由斷塊山和河谷組成。東西長1200公里,南北寬250~400公里,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山間盆地和河谷海拔一般在3000~4000公尺之間,其中多座山峰超過5000公尺。西部地勢高,山脊與河谷平行分布。

5. 青海高原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北起布爾汗布達山和祁連山,南至四川西北邊界,東至西傾山,西南至唐古喇山。青海高原平均海拔4000公尺。最高點是崑崙山脈的布喀達坂峰,海拔6860公尺。最低點是民和縣峽關口村,海拔1650公尺。

6. 川藏高山峽谷區指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區東部和雲南省西北部。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此區域以高海拔和深切地貌為特色。山河相間分布。從東到西有九頂山、岷江、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里山、金沙江、寧靜山、瀾滄江、怒山、怒江等,海拔範圍3000~4500公尺。

多樣化地形

青藏高原地形多樣。自然環境複雜,地貌類型豐富。基本上可分為六種類型:極高山、大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此外還有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風成地貌、火山地貌等,形態獨特多樣。

山脈:青藏高原被眾多山脈環繞,例如崑崙山脈、唐古喇山脈、橫斷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喇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大多數呈西北-東南走向。從海平面陡峭升起。其中,喜馬拉雅山脈南部的許多山峰位居世界前十。特別是聖母峰是世界最高峰。

聖母峰
聖母峰是世界最高峰

冰川:青藏高原上的冰川面積達47,000平方公里,如喜馬拉雅冰川、念青唐古喇山冰川、崑崙山冰川等,佔中國冰川總面積的80%以上。

河流: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氣候和自身地形影響。除東南部降雨充沛外,內陸地區的河流補給主要依靠冰川或融雪。青藏高原是中國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南部和東部邊緣河網密集。較大的外流河有雅魯藏布江(主要支流包括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曲和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和印度河屬於印度水系,以及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等主要河流的上游屬於太平洋水系。

湖泊:青藏高原不僅孕育了亞洲大多數主要河流,還擁有一系列鹽湖和淡水湖。青藏高原湖泊區有1500多個湖泊。該地區的湖泊主要為鹹水湖和鹽湖。著名湖泊包括納木錯、青海湖、察爾汗鹽湖和鄂陵湖。由於不同湖泊的深度、沉積物和微生物差異,從上空俯瞰時,它們共同呈現出無數綠色、藍色和青綠色。湖泊的表面積和形狀差異很大。最大的湖泊是色林錯,而最著名的是納木錯,位居世界最高鹽湖之列,海拔4718公尺。長約25公里,寬約79公里。

納木錯
西藏最著名的湖泊是納木錯

青藏高原氣候特徵

氣候特點是輻射強、日照充足、積溫少,溫度隨海拔和緯度升高而降低。據計算,海拔每升高100公尺,年平均氣溫下降0.57°C,緯度每增加1度,年平均氣溫下降0.63°C。冬季乾燥寒冷且風大;夏季涼爽多雨,有時有冰雹。總之,四季不易區分。大部分地區最暖月平均氣溫低於15℃,1月和7月平均氣溫比同緯度東部平原低15-20℃。根據氣候分類,除東南邊緣河谷地區外,整個西藏全年無夏。年總輻射值高達5850-7950 MJ/m2,比同緯度東部平原高0.5-1倍。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發起者和調節者,因為該地區的氣候變化不僅是中國東部和西南部氣候變化的直接驅動因素,也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甚至對全球氣候變化,它也呈現出敏感性、主動性和調節性。抬升的青藏高原如同巨大的擋風玻璃,有效阻擋北方大陸的冷空氣進入南亞。同時,喜馬拉雅山阻擋了來自南方的暖濕空氣向北流動,這是導致南亞雨季的重要因素。高原在夏季明顯受熱,從而在高空形成反氣旋,大大增強了南亞季風的強度,也影響了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和強度。

文化

青藏高原歷史上被稱為象雄。在古老的西藏神話中,象雄以神鳥為代表,也譯為「瓊」。古代藏族人民認為自己是這種「象雄」或「瓊」鳥的後裔,並將其視為原始圖騰。因此,他們以這種神聖生物的名字命名自己的王國為象雄。

象雄

象雄是吐蕃王國興起前青藏高原的名稱。分為內、中、外三部分,即以今日阿里地區札達縣、那曲地區尼瑪縣和昌都地區孜珠寺為中心的歷史疆域。象雄文化源於阿里的岡仁波齊峰,以岡仁波齊峰為中心。早期對宇宙自然產生敬畏,如對神山、聖湖和神靈的原始崇拜,逐漸形成了苯教。象雄文化包括醫學、建築、佛教、哲學、天文學等體系。經過數千年的沉澱和積累,已成為青藏高原先民智慧的結晶。

民族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人們的生活習慣簡要概括如下:服飾以藏袍為主——男子穿褲,女子穿長裙;主要食物是糌粑、酥油茶、牛肉和羊肉;牧區人民住帳篷;農區人民住兩層或三層的碉房或單層木石房屋。

結語

青藏高原既是地理奇觀,也是文化心臟地帶。其高聳的地貌、嚴酷的氣候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塑造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遺產。從古老的象雄文明到今天的藏族社區,這片高原持續影響著其人民的身份認同和韌性。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