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寺(萨迦寺)是一座佛教寺院,位於一座橋的東南25公里處,約在西藏日喀則以西127公里通往定日的路上。屬於日喀則地區薩迦縣。它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主寺。藏語中「薩迦」意為「灰土」,指寺院所在的本波日山上風化的灰色土壤。
薩迦寺的牆壁以紅色(象徵文殊菩薩)、白色(象徵觀音菩薩)與藍色(象徵金剛手菩薩)裝飾,因此薩迦派俗稱「花教」。
歷史沿革

作為藏傳佛教薩迦派(或薩迦巴)的祖庭,它由原屬寧瑪派、出身藏區貴族家族的昆·貢卻杰布於1073年創建,並成為首任薩迦法王。其權力強大的住持在13至14世紀蒙古元朝統治下管理西藏,直至被新興的噶舉派與格魯派取代。最著名者為八思巴,被元朝皇帝忽必烈任命為國師。他還帶領一些吐蕃語學者創制八思巴文,在中國文字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薩迦派不禁止娶妻,道果教授為其主要修行法門。薩迦派在西藏文化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當薩迦派協助元朝統治西藏時,西藏結束了400多年的戰亂,社會生產發展,文化藝術繁榮。當時薩迦派一些高僧在文學與歷史方面有許多譯著與作品。
南北二寺

仲曲河流經寺院,自然將薩迦寺分為南北二寺。北寺建於北岸本波山前,建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今日北寺仍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築,內部開放數座佛殿,供奉薩迦法王、神水、薩迦法王足印等。
薩迦寺的精華在南寺,位於南岸平原上,始建於1268年,面積14,700平方公尺,呈方形平面。有兩圈帶垛口的城牆。為方便防禦,除堅固寺牆外,還修建了四座堡壘與四座角樓。遠望對稱壯觀。外有護城河,城門呈「工」字形,整個平面圖為大「回」字套小「回」字,利於戰時防禦。
薩迦寺亮點

薩迦寺有四大珍寶:貢布古如(卓袞貝瓦巴從印度帶來的貢布神像)、朗傑曲旦(大譯師帕巴洛札瓦以湧泉建造的佛塔,被視為神水)、文殊菩薩像(據說在像前誦文殊經七日可開智慧之門)與玉卡姆度母像(八思巴供奉的佛像)。四大珍寶中三尊為佛像。
寺內還保存一枚右旋海螺(藏語「雅覺東嘎」),是忽必烈贈予八思巴的禮物。據傳這枚傳奇白海螺為釋迦牟尼所用,歷史逾2,500年。僅在獻上七盎司白銀禮物時由喇嘛吹奏,吹奏或被吹奏被視為大功德。
藏經與藝術

2003年在薩迦寺一道長60公尺、高10公尺的牆內發現多達84,000卷經卷的巨大藏經庫。預計多數為佛經,但也可能包含文學、歷史、哲學、天文、數學與藝術著作。這些經卷被認為數百年未受觸動,正由西藏社會科學院檢視。
薩迦寺建築特色融合中國、印度、尼泊爾與西藏風格,四者合一,和諧得宜。此寺不僅建築宏偉精緻,還擁有大量極具藝術價值的文物,如印章、經典與佛像。薩迦寺有3,000多幅精美壁畫,題材廣泛,涉及宗教、歷史、文化與社會生活。以吉祥動物、裝飾圖案等為主,場面宏大,內容豐富。
薩迦寺節慶

薩迦寺每年舉行多場宗教活動,其中較大且獨特者為夏季與冬季法會的金剛舞。夏季金剛舞於每年藏曆七月舉行,冬季金剛舞始於藏曆十月十九日。表演金剛舞時,舞者戴薩迦寺護法神與各種靈獸面具。金剛舞簡樸劇情生動反映藏傳佛教密宗誅魔基本內容。兩場法會舉行時,遠近千萬僧俗會至薩迦寺朝拜觀看,祈願金剛舞為世間帶來幸福吉祥。
結語
薩迦寺在中國與藏傳佛教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首座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中心寺院。寺內有豐富的歷史、宗教、建築與藝術遺存,尤其大量珍貴典籍與壁畫,可與敦煌文藝媲美,因此薩迦寺也被稱為「第二敦煌」。
拉薩 – 日喀則 – 珠峰大本營 – 薩嘎 – 岡仁波齊轉山 – 瑪旁雍錯 – 薩嘎 – 日喀則 – 拉薩
帶您在薩嘎達瓦節朝聖岡仁波齊,轉山功德倍增。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