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真相——最「藏味」的西藏
- Caroline
- 最後更新 : 18/09/2025
作為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區,阿里坐落於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卻人煙稀少。北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鄰印度、尼泊爾與喀什米爾。阿里面積達34.5萬平方公里,人口僅8.6萬,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區域之一。眾所周知,西藏被譽為「世界屋脊」,而平均海拔4,500公尺的阿里更被稱為「西藏的屋脊」或「最西藏的西藏」。此外,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崑崙山脈與喀喇崑崙山脈在此交匯,故阿里亦有「萬山之祖」美稱。阿里下轄7個縣,地區行政公署設於噶爾縣獅泉河鎮。

名稱演變
公元9世紀前,阿里被稱作「羊同」。此後因古代喀陀王朝統治此地而改稱「喀陀」。名稱歷經漫長演變:元代稱「阿里蘇古魯孫」,明代稱「俄力思」,至清代定名「阿里」並沿用至今。「阿里」在藏語中意為「領土」。
歷史軌跡
阿里歷史上存在兩大著名王國——古喀陀與古格,二者皆成為後世難解的神秘存在。
在漫長歲月裡,阿里由古喀陀王國統治,這段時期被視為西藏史上最神秘的篇章。「喀陀」意為大鵬金翅鳥(中國傳說中最大神鳥)棲息地。根據主流學術觀點,喀陀王國存在於阿里地區。當時喀陀人已掌握高度技術,擁有強大軍力、遼闊疆域,創制喀陀文字並建立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後人將喀陀人創造的高度文明稱為喀陀文明,但此文明突然消失於歷史舞台,留給後世的記載寥寥無幾,成為西藏乃至中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
公元9世紀,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開始滅佛。遭狂熱佛教徒刺殺後,其子尼瑪逃至阿里並娶當地部落首領之女。阿里被分為三部分,由尼瑪三子分治。其中最強大的領地由德祖袞統治,他建立了古格王國。經過長期發展,古格王國日益強盛。但至17世紀,古格王國竟如喀陀般一夜覆滅,十萬古格人憑空消失。如今僅存斷壁殘垣證明古格王國曾真實存在。

文化底蘊
阿里地區文化藝術是古象雄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湧現大量以傳說詮釋自然的神話。象雄文化被譽為西藏文化的根源,其痕跡貫穿西藏各方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可見象雄文化影響。例如祭祀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皆源於象雄文化。時至今日,許多習俗與生活方式仍傳承自象雄時代。除上述二者外,聖湖崇拜、懸掛風馬旗、插立五彩經幡、刻鑿石經、堆置瑪尼堆、占卜打卦等皆受苯教影響。藏文亦源於象雄文——當時松贊干布派大臣吞彌桑布札創制藏文,實為對象雄文字的改良。
公元7世紀印度佛教傳入阿里當地後,佛教傳說與歌謠相繼出現。這些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不同側面反映各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與內心追求,具濃郁的西藏西部風情韻味。
結語
阿里是片極致而神秘的土地,巍峨群山與遼闊高原在此交會,人煙稀薄卻蘊藏豐厚。從古喀陀、古格王國到延續的象雄文明,阿里保存著西藏歷史與精神的根源。其神聖山峰、遺址遺跡與活態傳統,為旅人開啟窺見西藏文化與靈性核心的珍稀窗口。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