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寺位於達孜區,距離拉薩東北方40公里(25英里)。它是西藏格魯派「三大寺」之一,其餘兩座分別是色拉寺和哲蚌寺。作為格魯派六大寺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它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建立,因此也被尊為格魯派的祖寺。
甘丹寺坐落於達孜縣旺波爾山頂,海拔高達4300公尺。旺波爾山形似一頭臥伏的巨象,承載著依山而建的大規模建築群,充分展現了藏傳佛教寺院因地制宜的傳統建築特色。從寺廟周圍的轉經道眺望,可飽覽環繞山谷的壯麗景致。
其全名為「甘丹南傑林」(dga' ldan rmam rgyal gling)。「甘丹」意為「喜樂」,是藏語中彌勒菩薩居所「兜率天」的稱呼;「南傑林」則意為「勝利寺院」。這裡被視為未來佛彌勒菩薩所教化的世界。
歷史沿革
甘丹寺由宗喀巴·羅桑札巴(1357–1419)於1409年創建。宗喀巴大師主持修建了甘丹寺的主殿,內有大型佛像與立體壇城。他常駐錫於此,並於1419年在此圓寂。
大師圓寂後,其首席弟子傑擦傑繼承法脈,成為首任甘丹赤巴。「赤巴」意為「甘丹法座持有者」,是格魯派的最高領袖,宗教地位僅次於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
寺院在1959年後遭毀壞,自1980年起逐步重建。1966年,流亡藏人在印度南部建立了同名同宗的甘丹寺。
2008年,超過500名拒絕遵從達賴喇嘛流亡政府對護法神多傑雄登禁令的僧侶,被驅離位於印度卡納塔克邦蒙戈德的甘丹寺,隨後在鄰近地區創建了夏爾甘丹寺,並於2009年10月正式開放。此事件導致多數離開僧侶所屬的甘丹夏孜寺最大分部「多康康村」解散。
建築特色
大經堂
大經堂是甘丹寺的核心建築,內設佛殿供奉彌勒佛與宗喀巴大師的銅像。
殿內設有五頭金獅拱衛的法座,為宗喀巴大師創立黃教後所用。另保存有宗喀巴大師的禪修床,以及以純金鑄寫的藏傳佛教經典《甘珠爾》與《丹珠爾》,被列為國家級文物。殿內陳設、供器與裝飾皆為明代遺珍。經堂內有一根奇特的立柱,與地面間隔一掌之距,許多朝聖者會觸摸柱底祈求福運。
赤妥康大殿
赤妥康大殿是宗喀巴大師與歷代甘丹赤巴的寢宮與衣冠殿,也是宗喀巴與前任赤巴修持密法之處。殿內設有格魯派密法修行壇城(又稱淨土世界),
並珍藏宗喀巴與歷代赤巴的法衣、座墊與印璽。殿中供奉文殊菩薩、尊勝佛母、白傘蓋佛母等鎏金銅像。
經堂
經堂位於主殿左側,高四層,由72柱支撐,佔地800平方公尺。殿後牆嵌有巨岩,相傳由印度運來。此殿供奉眾多佛像,中央設有菩薩化身鎏金銅像與壇城。據傳此像較大昭寺主供釋迦牟尼像高出10公分,佛龕同樣以鎏金銅鑄造,鑲嵌各色珍珠寶石,華美非凡。
斯東康大殿
經堂最高處為斯東康大殿,高三層,面積360平方公尺,又稱靈塔殿。宗喀巴大師於1419年藏曆10月25日在赤妥康圓寂,其肉身由弟子以金銀寶函供奉於此。1420年,弟子為其肉身興建「靈塔」,初以900兩白銀鑄造,後由第十三世達賴喇嘛以純金包裹並飾以珍寶。此後,歷任甘丹赤巴圓寂後皆於此建塔,至今共存95座靈塔。
兩大密院
寺內設有夏孜與絳孜兩大密院(札倉),各佔地近千平方公尺,可同時容納1500名喇嘛誦經。
最佳參觀時節
夏季是觀光攝影的旅遊旺季。雪頓節期間,甘丹寺會舉行曬佛儀式,雖佛像規模不及哲蚌寺,但工藝極為精細。
每年藏曆10月25日宗喀巴大師忌辰,舉行「甘丹唐卡展佛節」。日間寺內展出長26公尺、寬10公尺的巨幅佛像,夜間全寺燃燈致敬,即為「宗喀巴燃燈節」。儀式莊嚴隆重,是寺內最重要的傳統節慶,吸引上萬信眾與遊客參與。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