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姑寺(又稱阿尼桑康寺)位於大昭寺南側的小巷內,是拉薩市區唯一的尼姑寺院。這裡是女性佛教徒學習佛經與多元文化知識的場所。寺院規模不大,卻古樸雅致,與拉薩其他寺院風格迥異。
歷史淵源
倉姑寺的歷史可追溯至7世紀吐蕃王朝時期。當時拉薩河上游洪水匯聚成災,淹沒兩岸農田村莊。為消除水患,藏王松贊干布在河堤挖凿洞穴修行誦經,祈願洪水平息、百姓安居。後人稱此洞為「倉姑」,意為「地下洞穴」。
12世紀時,名醫傑瓦奔曾在此洞冥想並成就大圓滿,使這處修行聖地名聲更盛。15世紀時,宗喀巴愛徒古覺多丹以洞穴為基礎正式建寺,當時規模尚小。直至20世紀初,帕崩喀仁波切與第九十任甘丹赤巴曲扎投入擴建,才形成現今規模。
過去許多貴族為避嫁妝負擔,將女兒送至倉姑寺。這些貴族千金不需如貧寒尼姑般外出化緣,可由父兄建造小樓居住,不僅免於勞務還有僕從伺候。然而清修生活難抑追求愛情之心,不少貴族尼姑曾與戀人交往甚至寺內相會,使倉姑寺成為唯一可兼顧修行與世俗生活的尼寺。
建築格局
倉姑寺主殿規模不大,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經堂,門側繪有四天王壁畫,簷柱雕刻與其他藏傳佛教寺院相仿,門楣上方飾有獅面人像。主供十一面觀音,另供奉文殊菩薩、阿彌陀佛、宗喀巴與明清時期十三幅唐卡。
寺內最大亮點位於主殿底層的松贊干布修行洞,現供奉藏王塑像。每日有三名專職尼姑於此誦經祈福、更換供品與添加燈油。
經濟來源
寺務由四人組成的寺管會管理,正副主任與兩名委員分別負責佛事與營運,另設專人監督戒律與法事。倉庫部負責化緣,由年輕尼姑每兩年輪值,結餘需移交下任。另有20名年輕尼姑輪流負責廚房事務。
寺院經濟來源主要靠信眾供養與佈施,為補不足,附近經營甜茶館、餐廳與診所等事業。這些多屬慈善性質,不僅品質優良服務周到,價格也十分實惠。
多數尼舍由尼姑自建,產權歸屬寺院。若尼姑圓寂或還俗且無弟子繼承,房屋由寺院收回或轉售他人,所得納入公積金。尼姑生活來源各異:家境優渥者由家庭供養,多數靠外出舉辦法事賺取收入,少數貧困者靠為人洗衣維生。
遴選制度
許多女性渴望入寺修行,但因設施有限,管理者實施嚴格考核制度甄選人才。具體需流利背誦500頁經文方可入寺。背經耗時長久,有人準備16年仍未通過。多數尼姑來自山南、林芝、達孜等遠地。
甜茶館
踏入寺門即可見甜茶館,這處露天茶座以其美味甜茶聞名。過往多以當地人為主,近年遊客也慕名前來品茶體驗在地生活。寺院雖小卻潔淨雅致,四季花草遍佈。
以下影片帶您深入了解倉姑寺: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