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鄰國、邊界與口岸
- Freya
- 最後更新 : 20/05/2024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超過4000公尺,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北接新疆,東鄰四川,東北與青海相連,東南則與雲南接壤。在鄰國與地區方面,西藏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喀什米爾等地相接,陸地邊界長達4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境的重要門戶。

西藏與尼泊爾邊界
尼泊爾是南亞的內陸山國,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北接中國,三面與印度相鄰。西藏與尼泊爾的邊界全長1414公里,沿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分隔中國西藏自治區南部與尼泊爾領土。這條邊界還穿越了世界最高峰——聖母峰。大部分邊界線覆蓋在喜馬拉雅高山冰雪之中。簡言之,西藏與尼泊爾是以喜馬拉雅山為界的鄰居。
在西藏,阿里地區和日喀則地區與尼泊爾接壤。日喀則的樟木口岸曾是通往加德滿都唯一的陸路通道,距離加德滿都僅90公里。然而,因2015年尼泊爾地震,樟木口岸關閉,現已由吉隆口岸取代。想要陸路往返西藏與尼泊爾的遊客,可經由吉隆口岸通行。吉隆口岸位於日喀則吉隆鎮,是西藏與尼泊爾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傳統的邊境貿易市場。

西藏與印度邊界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國家,首都為新德里。中印邊界大部分位於西藏,少部分在新疆。中印是亞洲兩大相鄰國家,中國西南的西藏與印度錫金邦的邊境貿易可追溯至古代。早在唐朝吐蕃王朝時期,就與印度有貿易往來,促進了政治、宗教與文化交流。目前連接西藏與印度的主要通道有三:什普奇拉山口、里普列克山口及乃堆拉山口。什普奇拉山口是印藏邊界的山隘與邊防哨所,位於印度喜馬偕爾邦基納爾縣與中國西藏自治區交界處。薩特萊傑河經此山口從西藏流入印度。順帶一提,這裡曾是古絲路的分支。里普列克山口海拔5340公尺,連接西藏與印度北阿坎德邦庫馬盎地區的皮托拉加爾縣。乃堆拉山口是喜馬拉雅山區連接西藏與印度的山隘,海拔4310公尺,是印度與中國之間三個開放貿易邊境哨所之一。然而,上述三個山口均未對遊客開放。印度遊客若想前往西藏,需先抵達尼泊爾加德滿都,再經吉隆口岸或中國內地城市入境。
每年有無數印度朝聖者前往西藏,繞行被譽為世界聖山的岡仁波齊峰。岡仁波齊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不僅是恆河、印度河與雅魯藏布江等大河的發源地,更被印度教、佛教、苯教(西藏原始宗教)及古耆那教視為「世界中心」。在印度教中,這裡是濕婆神的殿堂,被稱為「萬山之王」。歷史上,經乃堆拉山口的貿易路線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也是印度朝聖者的 pilgrimage 路線。

西藏與不丹邊界
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夾在中國與印度之間,面積3萬8400平方公里,人口75萬4394人(截至2018年12月)。不丹與中國尚未建交,邊界也無官方劃定,但保持傳統界線。不丹與西藏的邊界全長470公里,呈南北向蜿蜒,將不丹與西藏分隔開來。邊界位於喜馬拉雅山東部,介於西藏與印度之間。西藏與不丹邊境沒有對遊客開放的口岸。遊客從西藏前往不丹的最佳方式是經由尼泊爾加德滿都中轉。

西藏與緬甸邊界
緬甸是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協會成員國,國土面積67萬6578平方公里,人口5288萬5223人(截至2016年),首都為內比都。中緬邊界北起西藏,南至雲南西雙版納,全長約2185公里,其中一小段位於西藏,長約189公里。迪布山口是印度、中國與緬甸三國爭議邊界交匯點附近的山隘,也是西藏與緬甸之間唯一可通行的地點。然而,兩國並未正式承認此跨境通道。因此,這雖是連接兩國的通道,卻不能作為國際旅客的過境點。

西藏與喀什米爾邊界
喀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是青藏高原西部與南亞北部的過渡地帶。目前喀什米爾由兩國分治:巴基斯坦控制西北地區,印度控制中部與南部。歷史上,喀什米爾與中國關係密切。拉達克曾是西藏、中亞與南亞之間交通與貿易的傳統中樞與門戶。拉達克歷史上屬於西藏一部分,無論地理、民族、宗教或文化,其信仰的噶舉派佛教與西藏相似。17世紀時,拉達克被併入喀什米爾。儘管目前西藏與喀什米爾有邊界線,但無跨境口岸。歷史上曾有過境點,可沿印度河返回西藏,但現已消失,目前無正式跨境通道。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