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林寺是西藏阿里地區最古老的寺院(又稱「貢巴」),位於札達縣托林鎮,靠近印度拉達克邊界。距離札布讓以東12英里(19公里),距塔爾欽163英里(262公里)。寺院由古格王朝第二位國王益西沃於公元997年修建。藏語中「托林」意為「永恆翱翔於天際」,其海拔12,400英尺(3,800公尺)的位置正呼應此名。建築布局仿照西藏山南的桑耶寺設計建造。1036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入藏後,古格國王擴建托林寺,使其成為古格王朝弘揚佛教文化最重要的寺院。寺內保存著許多古老珍貴且完好的壁畫。

歷史沿革
這座寺院是西藏佛教「後弘期」初期首批建立的寺廟之一。古格王朝立國時便推崇佛教,雖然當時藏傳佛教開始復興,但仍處於混亂狀態。第二代古格王益西沃撥亂反正,於公元997年在當時的古格首都托林興建此寺。
後來應邀入藏弘法的印度高僧阿底峽以此寺為駐錫地。阿底峽領導了藏傳佛教的復興,托林寺逐漸成為當時的藏傳佛教中心。據傳周邊遺址仍留存許多文物。托林寺的建築風格與壁畫明顯受到尼泊爾與印度的直接影響。高僧阿底峽曾在此講經、著作與弘法,此後眾多高僧皆在此留下足跡。由於托林寺坐落於土林峽谷中,紅牆與土林相映成趣,格局獨特而壯觀。
早期托林寺屬寧瑪派,後改宗噶舉派。15世紀時,古格赤巴·阿旺扎巴當政時期改宗格魯派。1618年迎請第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至托林寺傳法;17世紀時,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將托林寺改為色拉寺結巴扎倉下屬分寺,並派遣赤欽·阿旺(1677~1739)擔任托林寺赤巴。此後形成每三年由色拉寺輪派赤巴與隨從(15人)的慣例。

建築布局
托林寺建築布局呈帶狀,包括大殿、僧舍與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築有迦薩殿、白殿、佛塔、羅漢殿、彌勒佛殿、護法殿、集會殿(拉康殿)、塞康殿、阿底峽經堂、誦經房、拉讓、僧舍等。原規模宏大,但因自然與人為破壞,現僅存三座大型佛殿與一座佛塔。三座主殿為迦薩殿、集會殿與白殿。如今寺院多為遺址,但仍保留許多西藏西部風格的造像與數十幅保存完好的壁畫。
迦薩殿:三殿中年代最早,造型獨特。主殿如同立體壇城,中心方殿象徵須彌山,四周四座小殿代表四大洲,四角小塔代表四大護法。可惜殿內塑像與壁畫遭毀,僅存空殿。
集會殿:又稱拉康殿,是保存最完整的佛殿。坐西朝東,由誦經堂、護法殿、庭院、僧舍等組成,面積588平方公尺。內有36根方柱,主供三世佛銅像。
白殿:殿門南向,平面略呈長方形。殿內42柱皆繪有壁畫,柱頭與木雕精美絕倫。原供有15尊塑像,四壁繪有精緻壁畫,其中佛像背光與各尊佛、度母像最為精美。建議攜帶手電筒欣賞,因殿內光線昏暗。
塔林:分布於寺院北側與西北側兩面牆,共有大小佛塔200餘座,其中包括一座四面設階梯的「天降塔」。每面牆由108座小塔組成,相傳每塔藏有益西沃的一顆念珠。夕陽映照這片金色塔林時,壯觀景象令人遙想托林寺全盛時期的輝煌。

鎮寺三寶
其一為麋鹿角,相傳由阿底峽從印度帶來,另說源自佛陀講經之地的麋鹿角(長逾2公尺)。其二為象牙五佛冠(象徵五方如來的法冠),據傳由托林寺首任赤巴佩戴並傳承後世,歷任赤巴舉行法事時皆戴此冠。其三為大型黑色火山岩,石上清晰凹陷深達一寸的腳印,掌紋歷歷可見,相傳是阿底峽尊者留下的足跡。
結語
托林寺既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里程碑遺跡,也是古格王朝歷史文化豐厚底蘊的有力見證。今日遊客仍能透過其非凡文物、精細壁畫與歷史殿堂,感受這片土地對佛教的深厚敬仰。
拉薩 - 日喀則 - 聖母峰大本營 - 岡仁波齊 - 古格王國 - 薩嘎 - 日喀則 - 拉薩
欣賞世界最高峰聖母峰,前往岡仁波齊朝聖,探索失落的古格王國。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