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攀登岡仁波齊峰:神山真的能登頂嗎?

岡仁波齊峰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的主峰,位於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海拔僅6,656公尺的岡仁波齊,比世界最高峰聖母峰(8,844公尺)低了兩千多公尺。然而從未有人成功登頂這座山峰。岡仁波齊峰究竟能否攀登?以下這些神秘事件與宗教傳說或許能給你答案。

岡仁波齊峰可以攀登嗎?

岡仁波齊被四大宗教奉為聖山,包括苯教藏傳佛教、印度教與古耆那教。藏語「岡仁波齊」意為「眾神之山」,梵語稱作「凱拉薩山」,意為「濕婆的天堂」。根據印度與西藏史籍記載,人們朝拜岡仁波齊的傳統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在宗教信仰中,攀登聖山會觸怒神靈,擅自登頂不僅會引發當地民眾不滿,更會招致全球朝聖者的譴責。簡而言之,這座山是人們心靈的聖殿,為尊重信仰,任何人皆不得攀登。

岡仁波齊被尊為萬山之王與世界中心
岡仁波齊被尊為萬山之王與世界中心

關於岡仁波齊的宗教傳說

佛教傳說

佛教經典稱岡仁波齊為「須彌山」。藏傳佛教認為此處是代表至高喜樂的勝樂金剛駐錫之地,也是密勒日巴大師與苯教鬥法勝利的場所。相傳密勒日巴曾在鬥法中登頂岡仁波齊。作為藏傳佛教噶舉派祖師,密勒日巴於1093年來到岡仁波齊弘法,因其盛名早已遠播,抵達時受到信眾隆重迎接。此舉令苯教大師那若苯瓊極為不滿,二人鬥法難分勝負,最終約定誰先登上岡仁波齊峰頂即為聖山之主。結果密勒日巴大師率先登頂,為佛教贏得聖山。此後那若苯瓊便定居於岡仁波齊東側的苯日山,遙望聖山修行。

苯教傳說

苯教是西藏原生宗教。在苯教傳統中,岡仁波齊被稱為「九層卍字山」。卍字是苯教古老符號,從山體南側可見由巨型冰槽與橫向岩層構成的卍字形圖案。據傳苯教三百六十位神靈居住於此,祖師辛饒彌沃自天而降時,正是落腳於此山。

印度教傳說

印度教稱此山為凱拉薩山,視其為世界中心。印度教三大主神中最具威力的濕婆神,據傳與妻子帕爾瓦蒂女神長居於此。聖山毗鄰瑪旁雍錯湖,該湖同為印度教聖地。據印度教傳說,此湖源自創造神梵天之心。岡仁波齊與瑪旁雍錯區域是多條河流的發源地,也是印度河與雅魯藏布江的上游。因此每年都有大量信眾前來朝聖,進行「凱拉薩-瑪旁雍錯」轉山之旅。

岡仁波齊緊鄰瑪旁雍錯湖
岡仁波齊與瑪旁雍錯區域是宗教聖地

耆那教傳說

起源於公元前5-6世紀的耆那教稱岡仁波齊為「阿什塔婆達」,意即至高之山。此處是祖師勒舍婆那陀證得涅槃之地。

岡仁波齊未解之謎

或許有人好奇:同為聖山的聖母峰、洛子峰與卓奧友峰皆允許登頂,為何唯獨岡仁波齊例外?某些聖山的攀登被視為「朝聖」行為,但有些聖山則嚴禁攀登。

1991年,中日聯合科學考察隊17名隊員在攀登岡仁波齊時全數遭遇雪崩罹難。許多朝聖者認為這是瀆神之舉招致的懲罰。

另一個謎團是「切莫」。藏語「切莫」意為野人。1996年中韓聯合登山隊攀登岡仁波齊時,中方隊員在途中發現一串奇特腳印並拍照存證,這就是「切莫」之謎。歷史上德國曾兩度組織入藏考察,首次即是為了追尋雅利安人起源,而此處的雅利安人可能正是所謂的「切莫」。

1998年某次岡仁波齊探險中,隊伍原計劃登頂,但在僧人勸阻下放棄。事後得知,曾有四位登山者成功登頂岡仁波齊某座副峰,卻在隨後一兩年間急遽衰老,最終因各種疾病相繼離世。

金字塔形山體難以征服

攀登困難的另一主因在於岡仁波齊的金字塔外型與嚴酷環境。這座喜馬拉雅聖山_形貌獨特而壯麗,雖非當地最高峰,卻是唯一終年積雪、在陽光下始終閃耀奇異光芒的山峰。加之峰頂呈完美金字塔造型,四壁對稱宛如直刺蒼穹的尖錐,與周邊群峰截然不同。因此山壁幾近垂直,強烈山風令人難以立足,高海拔更增添攀登難度。

岡仁波齊的金字塔外型
喜馬拉雅凱拉薩山形似金字塔

岡仁波齊轉山朝聖

既然無法登頂,多數人選擇以轉山方式表達對聖地的崇敬。相傳朝聖者繞行聖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能免五百輪迴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即可今生成佛升天。若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功德更可增為十二倍,相當於其他生肖年份轉山十三圈,是積累功德最殊勝的方式。

岡仁波齊轉山
轉山傳統盛行於佛教、印度教、苯教與耆那教朝聖者之間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