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最著名的神山
- Catherine
- 最後更新 : 20/05/2025
走進白雪皚皚的高原,放眼望去盡是巍峨雪山。在藏人眼中,雪山是神聖的象徵,許多藏人熱衷於繞山轉經。他們相信繞神山一圈可洗清一生的罪孽;十圈可在輪迴中免受苦難;百圈即可今生成佛。他們不遠千里,歷經艱辛,以磕長頭的方式繞行神山、聖湖或佛塔。西藏之旅精選出藏傳佛教四大著名神山。
梅里雪山(卡瓦格博)
梅里雪座位於橫斷山脈中段,怒江與瀾滄江之間,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西約20公里處,是雲南省最高峰。距離德欽縣東北10公里,距中甸縣184公里。共有13座海拔逾6000米的山峰,被稱為「太子十三峰」。最高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雲南第一高峰。
卡瓦格博在藏語中意為「雪山之神」。相傳原為九頭十八臂的凶神,後被蓮花生大師點化,皈依佛門,成為千佛之子格薩爾王麾下大將。自此梅里雪山成為藏傳佛教朝聖地。

相傳卡瓦格博是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列藏區八大神山之首。梅里雪山海拔5500米至2700米間的森林地帶,是罕見的低緯度高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山腳下的瀾滄江大峽谷長達150公里,江面至山頂高差達4734米,蔚為壯觀。
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主峰,位於普蘭縣聖湖瑪旁雍錯以北,海拔6721米。藏語意為「神靈之山」,是最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岡仁波齊峰頂四季覆蓋冰雪,峰頂常被白雲環繞,更顯神秘。轉山路程全長51公里,周邊有八座寺廟。雖非區域最高峰,但唯有其雪峰能在陽光下折射奇異光芒。峰體四壁對稱如圓冠金字塔,特殊山形與周邊群峰迥異,令人不禁充滿宗教虔誠與驚嘆。
岡仁波齊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與苯教奉為「世界中心」。據傳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即指此山。有趣的是,其地理特徵與佛經記載高度吻合——經中描述世界中心須彌山有四棱,發源四條大河奔流向四方,而岡仁波齊正是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與薩特萊傑河四大水系的發源地。印度教視其為濕婆神居所,耆那教認為是祖師瑞夏巴納得道之地,苯教則尊為九層卍字山與靈力寶座。
朝拜此山成為信徒畢生夢想,完成朝聖則是無上榮耀。各宗教傳說皆稱繞行這座純潔善念的象徵可滌淨罪孽,因此轉山成為各地朝聖者最常見的修行方式。
阿尼瑪卿
阿尼瑪卿海拔6282米,是崑崙山脈(中國與亞洲著名山系)支脈,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西北部。
阿尼瑪卿山脈全長28公里,寬10公里,共有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雪峰。峰頂冰雪終年不化,主峰「瑪卿岡日」由三座逾6000米峰巒組成,最高峰海拔6282米。

藏人尊稱阿尼瑪卿為「博卡瓦見貢」——創世九大神祇之一,在藏人信仰的21座雪山中位列第四。此神掌管安多藏區山河變遷,被奉為安多保護神。史詩《格薩爾王傳》稱其為「戰神」,記載此山是英雄格薩爾的駐錫聖山。
青海藏區常見阿尼瑪卿山神畫像:白盔白甲白袍,胯下白馬,手持銀槍。他武藝超群,降魔濟貧,智慧無邊。每年無數朝聖者跋山涉水前來朝拜,信徒以頑強毅力與堅定信念繞山禮佛,在永恆的祈禱之路上經歷前世今生的時空交替。在山神懷抱中尋得美好精神家園與通往淨土之路,在痛苦輪迴中獲得新生——這是神山的智慧,也是朝聖者前行的動力。
嘎朵覺悟
嘎朵覺悟位於玉樹州稱多縣嘎朵鄉,是玉樹人民尊奉的守護神山。整座山由形態各異的連綿峰群組成,主峰海拔5470米,平均海拔4900米。主峰雄險峻峭,其他峰巒極具象形特質,奇特山形宛若鬼斧神工,衍生無數美麗傳說。
「嘎朵覺悟」意為「上康區主神」,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敕封的藏區神山之一,乃長江流域眾神山之王,庇佑玉樹的非凡聖山,亦是傳說英雄格薩爾王供奉之神。相傳「嘎朵覺悟」原為智勇大將,率兵守護美麗富饒的「多堆」,使百姓安居樂業。周邊28條山脈分別是他的七勇士、七神醫、七鐵匠與七裁縫,以及祖母與子女化身。

結語
因藏區多元宗教並存,多數信仰中皆有與神祇相關的聖山,故除上述四座外,尚有如苯日山、摩爾多山、喜馬拉雅山與雅拉雪山等亦被尊為神山。前述四座為公認最具代表性的聖山。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