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雪人
- Eric
- 最後更新 : 04/12/2023
在喜馬拉雅山脈中,存在著一個至今未解的謎團——雪人。數百年來,當地居民流傳著關於雪人的傳說與神話,探險家、科學家與普通民眾也屢次聲稱在喜馬拉雅山系目擊到雪人。根據描述,雪人的外貌很可能與北美洲的大腳怪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巨猿相似。

什麼是雪人?
「雪人」一詞源於藏語「གཡའ་དྲེད」,在夏爾巴語中發音為「yeh-teh」,意為「似人的小動物」。英文翻譯為「岩熊」或「熊狀生物」。雪人被認為是一種類猿生物,據信能在嚴峻的高山環境中生存,並擁有超自然力量。在西方流行文化中,這種神秘怪物常被稱為「可惡的雪人」。牠們棲息在喜馬拉雅偏遠雪域,海拔4,000公尺以上,活動於雪線下方。體型龐大,身高約1.8至2.7公尺,周身覆蓋棕、灰或白色長毛,像人類一樣雙足行走,有時被描述擁有巨大尖牙。
至今尚無確切的雪人標本可供研究,但傳說資料遠多於實際證據。喜馬拉雅雪人是最常被討論的支系,主要「分佈」於西藏、尼泊爾和不丹地區。
傳說淵源
雪人源自喜馬拉雅地區古老的民間傳說。尼泊爾與西藏居民始終相信,在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中居住著一種害羞、多毛的類人生物。夏爾巴人稱其為「雪人之子」,認為牠擁有神力。出於敬畏,夏爾巴人常將據稱來自雪人的組織或骨骸供奉於寺廟中。許多藏文經卷與歷史文獻裡,早已存在關於喜馬拉雅雪人的記載與圖像。

在藏傳佛教中,雪人被視為「非人動物」(tiragyoni),卻具備人類靈性,有時能修行佛法。流傳著多則雪人成為宗教人物助手與弟子的故事。當地某些古老部落更將雪人尊為狩獵之神,每年舉行神秘祭祀儀式,祈願雪人保佑他們在冰天雪地中獵獲更多食物。喜馬拉雅獨特的文化脈絡——信仰、傳統與自然交織——共同構成了傳說中的雪人形象,象徵著未知與山地生活的挑戰。
雪人探索歷程
除歷史傳說外,自19世紀起,許多人聲稱在喜馬拉雅山目擊雪人。這些證詞多元,涵蓋不同地區、時期與群體的觀察。有人描述雪人高大粗壯、類人但更原始;有人稱其動作敏捷,能快速穿越山巒峽谷;還有人形容雪人體型巨大,近似巨猿或熊類生物。這些目擊報告引發廣泛興趣,促使眾多探險家與科學家前往喜馬拉雅尋找雪人。

最近的雪人目擊傳聞可追溯至19世紀。根據詹姆斯·普林塞普在孟加拉亞洲學會的報告,當地嚮導在行程中發現雪人腳印。西方最早記錄出現在1899年,當時英軍中校勞倫斯·瓦德爾在錫金東北部發現雪人蹤跡,並撰寫《喜馬拉雅山中》一書。關於腳印來源,瓦德爾稱嚮導描述為類猿生物所留,而非他原先猜測的熊類。
20世紀後,隨著探險活動增加,越來越多西方人造訪喜馬拉雅,雪人報告也日益頻繁。1925年,皇家攝影學會攝影師N·A·湯巴茲記載,他在海拔4,600公尺的冰川附近目睹雙足未知生物,身高1.8至3公尺,外形與步態類人,唯全身覆蓋毛髮。
1950年代,雪人傳聞與關注度達到巔峰。有人甚至千里迢迢前往喜馬拉雅,只為拍攝雪人蹤影。1951年11月,英國登山家艾瑞克拍下首張清晰的雪人腳印照片:長45公分、寬32公分,五趾分布(三小兩大),腳跟平坦,大拇指外展。拍攝地點位於連登山家都卻步的危險區域。雖有人質疑可能是熊或猩猩腳印,但經比對仍存在明顯差異。這張照片最終引發轟動,讓全球更多人投入雪人蹤跡的追尋。

1954年3月,《每日郵報》刊登探險隊在一座古寺發現的毛髮樣本,據稱取自雪人頭骨。樣本在暗光下呈深褐色,日光下則如狐毛般泛紅。時任解剖學專家弗雷德里克·伍德·瓊斯教授分析後,認為毛髮非頭皮來源。雖有動物頭背脊毛特徵,但難以斷定具體來源,且確定非猿類毛髮。
1957年初,美國石油大亨湯姆資助數次雪人探險。據稱1959年採集到雪人糞便,並在其中發現未知寄生蟲。
1986年3月,登山冒險家威德利在行程中發現奇特大腳印,不遠處出現因雪崩形成的死路。為探查路況,他向前行走數百公尺,在約150公尺外看見雪地上立著一道黑影。黑影高約1.8公尺,體態與人類極似,全身覆蓋黑毛。威德利猛然驚覺「這必定是傳說中的雪人」,迅速按下相機快門。這組喜馬拉雅神秘獸人照片公開後震驚世界。

此後,陸續發現不明生物的大腳印,並有人目擊雙足直立生物。2019年4月,印度軍方聲稱山地部隊在馬卡魯大本營附近發現雪人腳印。難以想像這些生物能在缺氧低溫的高海拔山區生存繁衍——人類攀登6,500公尺以上高山尚需氧氣瓶,此發現確實令人震撼。
雪人真實存在嗎?
事實上,雪人研究從未中止,但對其本質仍無定論。目前普遍存在三種推測。
尼安德塔人後裔
英國人類學家認為雪人可能是尼安德塔人後代。1856年發現的尼安德塔人是最早為人知的古人類物種,其後考古學家陸續出土直立人、海德堡人等化石。這些發現說明遠古時期地球上曾存在多種人族。學者認為各地人群由當地古人類演化而來:歐洲人源自尼安德塔人,亞洲人源自直立人。除獨立演化外,各地族群相互交流,最終演化出「智人」,此即「多地區演化說」。在尼安德塔人與智人的生存競爭中,敗退的尼安德塔人一支逃入雪山,經數萬年演化形成雪人。

巨猿後代
另一派學者認為雪人是巨猿後裔。比對雪人腳印與猿類足跡後,推斷雪人更接近猿類特徵。傳說中雪人直立行走,受驚時卻能匍匐奔逃,此描述更似猿類。巨猿生存於100萬年前的中國、印度、越南等地,地理上確與喜馬拉雅相關。牠們身高可達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是已知最大猿類。因曾與人類共存,人類學家推測巨猿未完全滅絕,其後代退守人類活動範圍外的高山,經數萬年演化成神秘雪人。喜馬拉雅居民的雪人傳說,可能是先祖流傳的千年共同記憶。

熊類混種或亞種
如前所述,喜馬拉雅寺廟供奉的雪人毛皮,經英國探險隊取樣分析後,證實僅為當地野鹿毛皮。英國牛津大學賽克斯教授收集全球70份疑似雪人毛髮樣本,篩選27份進行基因比對。部分樣本來自亞洲黑熊、喜馬拉雅棕熊與西藏棕熊,另有兩份未知動物毛髮的DNA,與4萬至12萬年前史瓦巴群島古代北極熊頜骨完全匹配。北極熊與棕熊12萬年前祖先相同,4萬年前分化為不同物種。最可能的解釋是:這些樣本來自古代北極熊與棕熊的混種後代。雖不能斷定古代北極熊曾現身喜馬拉雅,但很可能存在高海拔棕熊「亞種」。根據目擊者描述,喜馬拉雅雪人行為模式與普通熊類相異,足印也不同。賽克斯認為可能存在這種「混種熊」。

結論
總體而言,受限於現有科學偵測技術與人類認知水平,雪人目前僅存在於神秘傳說中。儘管如此,雪人已深植民間信仰,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