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康區

白雪覆蓋的山巒、寺廟、佛塔與經幡

康區是源自藏族傳統文化的區域,常與衛藏地區和安多地區並列。康區範圍涵蓋四川、西藏、雲南和青海省的部分地區。居住在康區的居民被稱為康巴人,他們使用藏語中的康巴方言。康巴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高山、深谷與河流構成的嚴峻自然環境,不僅塑造了康巴人強悍直爽的性格,也培養了他們走出偏遠山區經商貿易的傳統習俗。本文將介紹康區的地理景觀、康巴文化與風俗民情。

康巴藏族

康巴漢子
康巴漢子宛若英勇的西藏武士

康區是中國三大藏區之一,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藏族人口超過540萬。康巴藏族自唐代以來,在漢文化與吐蕃文化融合吸收的基礎上形成。他們基本上以當地原有的氐、羌民族元素為主體,輔以漢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其他民族成分。然而由於康區遠離衛藏核心地帶,境內群山縱橫、河谷密布,整個區域與衛藏地區的交流,以及區域內部的溝通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吐蕃文化與康區的融合程度既不徹底也不均衡。正因如此,康巴藏族保留了更多歷史痕跡,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1. 康巴人與衛藏地區的藏族在體型結構上有明顯差異,屬於不同民族類型:衛藏人頭型短、面龐寬、身材矮小;康巴型又稱西藏武士型,頭型長、面龐窄、身材較為高大。許多康巴男子配戴腰刀、身匣等物品,並在髮間繫著用黑色或紅色絲線編成的「英雄穗」,顯得格外英勇威武。
  2. 康巴人有著不同的群體分類,如「木雅」、「布巴」、「玉彤」、「綽宇」、「扎巴」、「普米」、「南日」、「盧如」等。
  3. 康巴藏族中仍存在許多語言分支,有些甚至在一個縣內就存在多種語言。康區傳統語言多為藏語,可分為三大方言:衛藏方言(即拉薩方言)、康巴方言(德格方言、昌都方言)和安多方言。不同藏語方言的發音各異,因此對話交流存在一定困難。但由於藏文是用古藏文拼音符號拼寫,不隨方言發音而改變,所以各地藏文書寫方式仍然一致。
康巴藏族民居
康巴藏族民居

總而言之,康巴人獨特而鮮明,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在藏族民間諺語中,有更生動直白的表述:「最好的佛法來自衛藏,最好的人來自康巴,最好的馬來自安多。」這句話簡潔地道出了康巴人的特質與精髓。

四川康區

四川康區是康巴的核心區域,也是中國第二大藏區。位於四川省西部和西北部,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共32個縣,總面積約24萬9800平方公里。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全州面積8萬3002平方公里,人口93萬100人,藏族人口約佔55%。阿壩州草原遼闊,是四川省主要畜牧區,自然生態和旅遊資源豐富。擁有黃龍、九寨溝、四姑娘山等著名國家級風景區,還有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大熊貓重要的保育基地。

  • 雪山

四姑娘山是四川康區著名的雪山,由四座連綿不斷、終年積雪覆蓋的山峰組成,宛如四位頭披白紗的美麗少女,屹立在兩條銀河之間。相傳四位姑娘為了保護心愛的熊貓,勇敢地與兇猛怪物搏鬥,最後化為山峰,即四姑娘山。被四川人民尊奉為神山。

四川康區的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的四座山峰宛如四位美麗的少女
  • 藏式佛塔

在康區隨處可見無數的單體藏式佛塔和佛塔群,這是康區的特色之一。修建佛塔是一種積累功德的善行。

佛教佛塔
佛教佛塔為四川康區增添了一抹美麗色彩

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於四川康區西部,面積15萬3000平方公里,人口119萬9000人,是中國第二大藏區,也是康巴的核心區域。居民以藏族為主,佔78.4%,其他24個民族散居全州。州府所在地康定因《康定情歌》聞名海內外,被譽為情歌故鄉。藏族主要使用康巴方言(藏語三大方言之一)。來到這裡,可以體驗鍋莊舞、弦子舞、蹬踏、民歌、騎馬飲酥油茶等獨特的民俗娛樂活動。還有海螺溝景區、康定木雅聖地旅遊景區、瀘定縣瀘定橋旅遊景區、丹巴縣甲居藏寨旅遊景區和稻城亞丁景區等。

  • 藏傳佛教寺廟

海拔3880米的沖古寺位於亞丁村,是一座與世隔絕的古建築。每當誦經聲和法音在寂靜的山谷中迴盪時,更讓這地方顯得神聖而神秘。1928年,美國探險家洛克來到亞丁考察時,曾在沖古寺住了三天。透過寺廟的小窗,洛克先生沿著峽谷俯瞰月光下寧靜的亞丁村——據說這就是希爾頓筆下香格里拉美麗藍月谷的原型。

四川的沖古寺
沖古寺是坐落於亞丁村的古老佛教寺廟

木里藏族自治縣

木里位於四川省西南邊緣,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木里縣是中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總人口約13萬人。全縣平均海拔3100公尺,當地居民信奉藏傳佛教格魯派。該縣特色是由三條自北向南流淌的河流切割出的峽谷地貌:水洛河、理塘河,以及匯入長江前刻劃出壯闊峽谷的雅礱江。

四川峽谷
環繞中國四川地區的峽谷景觀

西藏康區

西藏康區位於西藏地區東南部,涵蓋昌都市與藏東那曲東部三縣(如比如縣、巴青縣、索縣)。西藏康區面積達13.7萬平方公里,藏族人口76萬,佔比95%。昌都是康巴文化的發源地。由於生活區域與社會交往因素,自古以來西藏康巴人較早吸收了來自青海、甘肅的黃河文化,川渝地區的巴蜀文化與長江文化,以及白族、彝族、納西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精髓,並融入自身文化體系。在語言、服飾、宗教、民俗、民居建築、民間文化等方面,呈現出與其他藏區文化迥異的特色。康巴女性服飾尤以端莊典雅聞名,配以頭飾、胸飾、背飾、腰飾等裝飾,顯得古樸莊重。

  • 石頭崇拜

康巴人崇拜石頭。在西藏昌都,康巴人相信白石能代表神明守護家庭、田地與作物。巍然矗立的巨型白石被視為女神化身。散佈在藏區山野谷地與村道旁的瑪尼石堆,更是藏族山石崇拜的突出表現與鮮明遺存。

康區祭祀石堆
康區隨處可見用於祭祀的石堆

青海康區:玉樹藏族自治州

玉樹藏族自治州簡稱玉樹州,位於康區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西南部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總面積26.7萬平方公里,藏族人口36.5萬,佔總人口97%。青海廣袤藏區被稱為「安多」地區,而玉樹長期與川西地區及西藏昌都區域緊密相連,被稱作「康區」。康區以優美瀟灑、剛健有力的歌舞聞名,尤以玉樹舞蹈最為著名。相傳文成公主抵達青海時,迎親隊伍中便有玉樹歌舞團。在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上,分佈著192座以藏傳佛教為中心的寺院,宗教色彩濃厚,著名景點包括文成公主廟。玉樹民俗風情獨具魅力,每年七八月會舉辦盛大的賽馬節與康巴藝術節。

  • 藏傳佛教經幡

經幡是佛教聖物,象徵吉祥昌盛、消災避禍。在四川康區隨處可見。

藏傳佛教經幡
五色藏傳佛教祈禱幡

雲南康區:迪慶藏族自治州

雲南康區位於雲南省西北部,處於滇、藏、川三省交界處。總面積2.387萬平方公里。藏族人口逾13萬,佔總人口33%。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之地」。歷史上迪慶是西南「茶馬古道」要衝,藏東地區重要物資集散中心與貿易中轉站,更是進出西藏的咽喉之地。這裡地貌獨特,擁有梅里雪山、高山湖泊、現代冰川,及中甸等美麗草原。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描繪的雲南香格里拉,正是這座隱於東方群山間永恆寧靜的世外桃源。

  • 藏傳寺院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康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被公認為川滇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中心。寺院為五層城堡式建築,豐富的珍藏使其堪稱藝術博物館。

香格里拉風光
噶丹松贊林寺靜靜矗立在雲南香格里拉

康巴民俗風情

飲食特色

牧區以牛肉、羊肉、乳製品、糌粑與麵食為主,還有「朵瑪」(俗稱人參果)。

康北農區以青稞、小麥、豌豆等為主,輔以馬鈴薯及牛羊豬肉等乳製品。

康南農區以青稞、小麥為主食,佐以玉米、馬鈴薯及牛羊豬肉等。

康東農區以玉米、蕎麥、黃豆、芸豆、馬鈴薯等為主糧,肉類以豬肉、羊肉為主,還有鹿、麂、青羊、野豬、雉雞等豐富野味。較少飼養雞鴨及食用蛋類。大渡河流域的康巴人會食用魚類、蔬菜與水果,蔬菜種類包括蘿蔔、蓮花白等。

牧區以酥油與牛羊板油為主要食用油,基本不用植物油。農區以豬油與豬板油為主,輔以酥油,並以核桃、油菜籽、花生等少量植物油作為補充調劑。1940年代後,食用植物油(菜籽油)逐漸普及,現已成為主要食用油之一。

婚姻習俗

青年男女多為自由戀愛,父母親友通常不予干涉。求愛方式或直率或含蓄,因地域而異。例如在稻城縣,藏族男女訂婚前通常要請活佛占卜八字,查看生肖是否相合方能決定婚姻。訂婚後會互贈財禮與哈達。婚禮時舉行傳統婚儀,場面十分熱鬧。

喪葬習俗

藏族人逝世後有五種葬禮方式,葬禮形式主要取決於逝者的經濟與社會地位。最隆重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天葬寄託著升往「天界」的幻想,天葬儀式通常於清晨舉行。為尊重當地民族習俗,地方政府規定未經許可不得觀看天葬,更不允許擅自拍照。若孩童夭折,或因病死亡者,遺體會被投入河中餵養魚群,這稱為水葬。生前作惡多端者則會採用土葬,藏人相信被土葬者將永世不得輪迴,因此這是最低等的葬禮形式。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