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墓(又稱瓊結藏王墓或吐蕃王陵)是少數能證明西藏佛教文化興起前歷史遺跡的重要地點。雖然安葬於此的多數國王現今普遍與高原佛教的興起密切相關,但其殯葬方式卻指向苯教信仰。據信這些葬禮可能由苯教祭司主持,並伴隨獻祭儀式。考古證據表明,土葬(而非天葬)在雅礱王朝時期可能相當普遍,且不限於王室成員。
關於陵墓位置與數量的記載不盡相同。水土侵蝕使得部分陵墓難以準確辨識,但學界普遍認同瓊結河以南分佈著十座陵墓群。
其中最受尊崇且鄰近主幹道的是松贊干布之墓。墓頂高13米處建有一座寧瑪派小寺廟。墓群中最遠端位於穆拉山坡高處的則是赤松德贊之墓,攀登約需1小時,但可俯瞰瓊結河谷絕景。
在主峰下方山腰處,矗立著陵墓群中規模最宏偉者。其夯土築成方形,每邊長達180米,現存高度14.7米。墓前有一對石雕坐獅,高1.65米,雙目炯炯面向陵墓,頸部捲毛雕刻精細,整體造型豐潤充滿生氣。石獅由整塊岩石雕琢而成,簡樸的裝飾與雄渾風格,明顯與同時期唐代陵墓石雕相呼應。
藏王墓實際包含贊普、后妃與大臣墓群。大小不等的墓群總佔地達300萬平方米,遠眺可見十餘座巨墓沿山谷南北排列的壯觀景象。經年累月,墓上夯土已與自然山巒融為一體。據藏文文獻記載共有21座陵墓,1989年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四川大學考古研究所聯合勘查後確認現存11座。
這些陵墓頂部平坦,由土石堆築而成。夯土層暴露於外,每層厚約15-20公分。原為方形的陵墓經數世紀風雨侵蝕已成圓丘狀,外形雖似小山,攀登至最高處仍需40餘分鐘。
相傳最早的王陵屬止貢贊普。傳說其前的七位贊普皆為下凡完成使命的神祇,最終均沿光繩返回天界,故而後世贊普長留人間。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