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西藏犛牛

  • 最後更新 : 30/01/2023

西藏犛牛是藏地傳統生活方式的象徵。藏人之所以稱犛牛為「寶藏」,是因為在傳統藏族社會中,犛牛為人類生存提供了根本保障。牠渾身是寶,每一樣寶藏都無私地賜予人類,從衣、食、住、行到燃燒、耕作、醫療、娛樂等,無不惠澤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可以說從生到死,犛牛貢獻了一切。作為藏人親密的夥伴,牧民稱犛牛為「諾爾」,意為「財富」或「寶藏」。

什麼是西藏犛牛?

西藏犛牛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曾是牧民的主要牲畜品種。其特徵是頭大、額寬、角粗、毛長。在藏區,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並被藏人奉為圖騰崇拜。牠不但是高原上不可或缺的夥伴,更是藏族神話傳說中氏族的守護者。生活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寒地區,犛牛能承受零下30°C至40°C的嚴寒。在暴風雪中,犛牛顯得勇猛有力、威武堅定。無疑地,犛牛是高原最強生命力的象徵,也成為藏族獨特的文化標誌。

西藏犛牛
一位藏族婦女牽著犛牛,在納木錯湖邊等待騎乘的遊客。

犛牛在西藏的重要性

居住在高寒地區,禦寒與食物供應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對草原上的藏族游牧民族而言,犛牛充當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媒介,使人們不必直接與土地和植物打交道。

衣著: 柔軟光滑的犛牛絨毛與細羊毛結合,經過洗紡後可織成優質的毛料和氆氌。藏族牧民能手工捻製犛牛毛,織成美麗的毯子和斗篷,縫製冬用帳篷和儲物袋,既防寒防潮又耐用。在雨雪天放牧時,牧民穿上犛牛毛斗篷,溫暖舒適且不滲水。經過處理的犛牛皮呈紅紫色,除了製作藏靴外,還可做成高檔皮鞋,不僅光澤好且有彈性,其耐壓耐腐蝕性可媲美任何皮革,因此犛牛皮鞋在都市藏人中相當受歡迎。

飲食: 奶製品是犛牛在西藏的首要貢獻。一頭母犛牛每日可產三至四斤奶,是當地普通牛隻的三倍。奶質濃稠營養豐富。藏族牧民每日飲用煮熟的奶或發酵成的酸奶,還從中提煉酥油和奶渣。藏區犛牛奶脂肪含量高,約百斤奶可提煉出十斤珍貴的酥油。尤其牧民很少食用蔬果,以肉食為主,每日熱量來源便是作為湯品的酥油茶和作為蔬菜的奶渣。他們不僅無酥油不能喝茶,還用酥油點燈、炸油果、調和糌粑食用。酥油更是敬神的供品和饋贈親友的禮物。

酥油茶
酥油茶是用犛牛奶提煉的酥油製成。

居住: 草原上的黑帳篷質地堅硬,冬暖夏涼,裝卸簡便,易於運輸。它由牧民用犛牛毛製成。犛牛毛捻成的繩索有彈性、堅固耐用,製成的帳篷禦寒能力強。

日常用品: 在藏語中,犛牛糞沒有糞尿的含義,而是稱為「久瓦」,意為「燃料」。藏人非但不覺得髒,反而感到親切。牛糞曾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燃料。數千年來,游牧的藏人用這種燃料煮茶、烹肉、取暖、照明甚至治病...藏醫中有種獨特的安神嗅療法,藏語稱「龍杜」,即是把牛糞撒在火灰上使其冒煙,讓病人吸入煙氣。患者聞到煙味後能鎮靜心神,效果顯著。

交通運輸: 犛牛是牧民載貨騎乘的主要工具。牧民因游牧生活全年遷徙數次,全靠犛牛馱運家當。在農區,犛牛承擔拉犁、運青稞、送肥料等重活。無論道路多險峻、工作多沉重,牠總是踏實穩健地邁步,默默留下一排排深深的蹄印,讓高原的生命線暢通無阻。研究顯示,犛牛心肺功能強大,能負重百餘斤,一氣攀上海拔6000米處。那裡空氣稀薄,人類難以適應,但犛牛幾乎從不擔心缺氧,也無需擔憂血壓和脈搏,因為牠們天生屬於高原。

西藏的犛牛
犛牛是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也用於徒步旅行時馱運行李。

犛牛在徒步旅行中的應用

當您在西藏徒步時,犛牛是得力助手。日常用品、帳篷、攝影器材和行李都能放在牠背上。犛牛能馱著所有物資翻越高原群山,輕鬆如履平地。難怪犛牛配得上「高原之舟」的美譽。

每年有數萬朝聖者和遊客前往聖山岡仁波齊與瑪旁雍錯湖朝聖。由於此處海拔接近5000米,朝聖者背負行李繞山繞湖十分艱難。因此附近藏人組織了犛牛運輸隊,為朝聖者提供了極大便利。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