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Tibet Tour Logo GREAT TIBET TOUR ®

藏族民居

藏族傳統民居與西藏其他文化形式一樣,也具有獨特之處。藏族民居類型多樣,如南部谷地的堡壘式房屋、藏北牧區的帳篷、雅魯藏布江谷地林區的木構建築、以及阿里高原的窰洞住所,皆具有濃厚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藏族民居在注重防寒、防風、抗震的同時,也採用設置通風口、天井及天窗等方式,更好地解決氣候與地理等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藏族民居類型

西藏主要有兩種特色民居:堡壘式房屋與帳篷。農牧區民居聚落的形成多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分布、相互散落,形成疏離的格局。

堡壘式房屋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住宅是堡壘式房屋,藏語稱為「碉房」或「宗喀」,原意為堡壘。這類房屋多建於陡峭岩石上,高聳挺拔,易守難攻。房屋多為石木結構,外觀端莊穩重,風格質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但靠山而建的內牆仍保持垂直。堡壘式房屋具有堅固穩定、結構緊密、棱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禦寒,也有防盜作用。

堡壘式房屋

堡壘式房屋多為兩層結構。上層為人居區,底層為牲畜區和儲藏室。建築中常用小窗窄門,以助抵擋風寒。若有第三層,則用作經堂和曬台。

房屋柱樑上繪有色彩繽紛的裝飾圖案。堡壘式房屋的屋頂基本為平頂,表面先鋪以天然半鈣化石灰混合黏土,加水長時間捶打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光滑如玻璃。

帳篷

帳篷是那曲、阿里等牧區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藏族帳篷是為適應牧區游牧生活而形成的特殊建築形式,便於逐水草而居。

游牧帳篷

牧民普遍以犛牛毛帳篷為居所。牧民先將犛牛毛紡成線,再織成厚約二至三毫米的厚布,然後縫製成方形或長方形帳篷。帳篷以木桿支撐,高約兩米,四周用犛牛毛繩固定於地面。帳篷主脊有一條寬約15公分、長約1.5米的縫隙,開啟時可排煙散熱,保持通風溫暖;覆蓋時則可防風遮雨。

帳篷內部四周砌有40-50公分高的矮牆,以草泥或土坯建成,牆上堆放青稞、酥油袋及牛糞。帳內陳設簡樸,中間設火爐,爐後供奉佛像,周圍鋪羊皮墊供坐臥。帳篷便於搭建、拆卸,一兩頭犛牛即可馱運。

各地藏族民居

經過長期演變,在適應高原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結合民族生活習慣與文化傳統的過程中,形成了經濟實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築形式。

藏東南木構建築

藏東南指山南和林芝地區。藏東南林區的民宅風格獨特,多採用木構建築及木架結構的竹木樓。木構建築的整個牆體、地板及屋頂均以木材為建材。人們通過外廊的木梯上下。屋頂密鋪木瓦,壓石穩固。木樓下層開放式空間用於繫養牲畜,上層為房間和倉庫。中央客廳通過小前廳連接外部走廊,客廳兩側為倉庫。

藏東南木構建築

藏西北窰洞住所

藏西北主要指阿里地區。該地區氣候較為嚴酷,常見的建材如石料和木材嚴重缺乏。歷史上該地區住宅建築發展緩慢,十分簡陋。在札達和普蘭地區,人們利用當地獨特的土林地質條件,開鑿出極具特色的窰洞住所。在此基礎上,後來發展出房屋與窰洞結合的住宅。在河谷或商品貿易較發達的周邊地區,因資源相對豐富,也有部分堡壘式房屋,多為兩層建築。據說阿里窰洞選址依山而建,一方面土林土質更適宜挖洞,另一方面地勢居高臨下更具防禦性,利於抵禦嚴冬惡劣天氣及保障安全。重點在於高原有強風,選擇山區更利於避寒風、獲取更好日照。

窰洞住所

窰洞平面有方形、圓形、長方形等形狀,多為4米×4米的方形。窰洞高2至2.2米,頂部為平頂拱形。在青藏高原,窰洞是較為罕見的居住類型。

藏北牧區帳篷

藏北指那曲的「羌塘」,意為北方廣闊平原。此地海拔高、氣候嚴酷,年均溫攝氏零度以下。因此該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居住於此的人民無力保護和培育牧場,只得遷徙並輪流使用可用牧場,形成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方式。
在季節變換與不斷遷徙的過程中,可移動的犛牛帳篷成為最適宜的居住方式。

羌塘牧場的游牧帳篷

牧區的堡壘式房屋

除西藏外,許多藏族人也居住於青海、甘肅及川西。為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與環境,大多數傳統藏族民居為堡壘式房屋,因過去的堡壘建築對藏族民居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例如土石結構、平頂風格等。現今的藏族民居是在堡壘式房屋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堡壘式房屋色彩樸素協調,基本採用材料的天然色澤,並將木質部分塗成暗紅色。整個建築牆體厚底薄頂,造型上大下小。

堡壘式房屋

由於各地自然條件不同,藏族民居的風格因地而異,但多為堡壘式房屋。草原農區的房屋先用泥築牆,再用木板隔出多個房間。房屋底層一般用於飼養牲畜及堆放草料、牛糞等物品。二樓設有廚房、臥室及放置家具的生活區。房屋三樓多為誦經堂,整潔乾淨,常作為接待室款待貴賓,以示主人的敬意,不過多數貧困人家僅有兩層。

有問題嗎?歡迎在下方快速提問!
或透過 寄信給我們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