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坐落於夏河縣西部,背靠鳳凰山,面對龍山,坐擁風水寶地。這座寺院由第一世嘉木樣·協巴·阿旺宗哲(地位僅次於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於1710年創建。藏語「拉卜楞」意為「佛宮」,是嘉木樣活佛的駐錫地。
歷代嘉木樣修建擴建後,如今已成為甘、青、川地區最大的藏傳宗教文化中心,以及安多藏區的宗教文化核心。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擁有全球最負盛名的藏密學院與最完整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
寺院概覽
拉卜楞寺建於1709年,整體坐北朝南,占地面積達82.3萬平方公尺,內有6座經堂、84座佛殿、31座藏式樓宇、30座佛宮、逾500間轉經輪房,鼎盛時期僧舍超過萬間,僧眾達四千餘人。寺院凝聚藏、漢、蒙民族的智慧,以精湛建築藝術與璀璨宗教文化聞名。
拉卜楞寺的修學體系以六大札倉(經學院)為主,鑽研密宗、顯教、醫學、曆算與律法。聞思學院為中心,又稱大經堂,是舉行法會的重要場所。整體包含前殿樓、前庭院、正殿與後殿共百餘間殿堂,占地面積十餘畝,融合藏式與古典宮殿建築風格。殿頂飾有鎏金銅瓦、銅鹿、法輪、經幡、寶瓶等,主要以顯宗修學為重,專攻印度佛教五大論典(《釋量論》《金剛般若經》《中觀根本論》《俱舍論》《律經》)。
寺內佛殿皆以當地石料、木材、土坯為建材,極少使用金屬。建築整體下寬上窄,呈近似梯形,外石內木結構。各殿依功能與等級不同,以紅、黃、白等礦物顏料塗飾,簷廊懸掛五彩幔帳。中大型建築頂部與牆面安置鎏金銅法輪、陰陽獸、寶瓶、經幡、金頂、獅子等飾物。部分殿宇更融合漢族建築特色,加蓋宮殿式屋頂,鋪設鎏金銅瓦或綠琉璃瓦。
拉卜楞寺珍藏各類經卷逾六萬餘部,分為全集、哲學、密宗、醫藥、聲明、修辭、歷史、宗教、傳記、工巧、數算、詩詞共十二大類,為藏傳寺院中藏書最豐者。
拉卜楞寺更是古代文化藝術寶庫,尤以各殿的酥油花、唐卡與堆繡,被譽為藏藝三絕。
歷史沿革
1709年,蒙古和碩特部親王察罕丹津邀請第一世嘉木樣·阿旺宗哲返鄉建寺弘法。同年夏季,活佛率弟子行至鳳凰山與龍山交匯處,見祥雲繚繞、地靈人傑,遂選定在此興建拉卜楞寺。鼎盛時期僧眾超過三千六百人,以藏族為主。第一世嘉木樣13歲出家,21歲赴藏深造,在拉薩修學四十載,被尊為宗喀巴之後第一人。他駐錫拉卜楞寺13年,傾力建設寺院、創立札倉、講經說法。1720年,清康熙帝賜其金印敕封,尊為「扶法禪師達爾汗法王」。此後歷代嘉木樣活佛主持寺院,經不斷擴建,規模日益宏偉。寺中高僧輩出,多位受聘為清朝帝師或達賴、班禪的經師,寺院聲名遠播。
轉經長廊
寺周擁有全球最長的轉經長廊,設有一千七百餘座轉經筒,環繞整座寺院,全長3.5公里,轉完所有經筒約需兩小時。轉經筒又稱嘛呢經筒,藏傳佛教認為誦念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越虔誠,越能脫離輪迴之苦。工匠製作經筒時,將「六字真言」經卷裝入筒中,每轉動一圈等同誦經一次,反覆旋轉代表無盡的誦念。
轉經方式多元:多數信眾左手持念珠,右手轉動經筒;亦有信眾沿長廊磕長頭。從轉經長廊直行,可登上山坡眺望拉卜楞寺全景,感受濃厚宗教氛圍。
交通方式
- 飛機:可飛抵蘭州中川國際機場或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轉乘巴士前往拉卜楞寺。
- 火車:可乘火車至蘭州站或西寧站,轉乘巴士前往拉卜楞寺。
- 汽車:從蘭州或西寧乘巴士前往拉卜楞寺,車程約4-6小時。
最佳造訪時節
每年藏曆正月初四至十七、六月廿九至七月十五期間舉行法會。正月十三與七月初八更有展佛儀式與辯經活動。此時信眾與僧侶從四方匯聚,參與觀賞各種羌姆舞、藏戲與絢麗酥油花。
旅遊建議
- 參觀拉卜楞寺宜順時針繞寺,此為藏傳佛教朝聖儀軌。繞寺途中可順道探訪散布各處的殿堂。繞寺一周約4公里,參觀時間約3-4小時。
- 寺內院落的博物館與酥油花展館極具參觀價值。酥油花造型精美,可供拍照。
- 從拉卜楞寺南郊過小橋,攀登大夏河對岸的龍山,可俯瞰寺院全景。山頂白塔亦是眺望拉卜楞寺的絕佳位置。
- 拉卜楞寺外牆全長約3.5公里,由兩千餘座轉經筒構成,轉完需2小時。可隨信眾繞行這條全球最長轉經廊,切記順時針方向轉動經筒。
- 未經僧侶許可,請勿在殿內拍照。
- 若僅參觀寺院外觀或隨意漫步,無需購票。因寺院範圍遼闊且未設圍牆,道路皆可自由通行。路旁小院為僧舍,行走其間或可聽聞誦經聲。
結語
拉卜楞寺已成為安多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宗教文化中心,更是藏傳佛教的最高學府。其環境清幽、佛韻濃厚,實為修行禪思的理想聖地。
通常在 0.5~24 小時內回覆電子郵件。